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文化 > 正文
他让红船“驶”向世界
2021-04-19 09:35:45
文章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杭州4月16日电题:以匠心致初心——他让红船“驶”向世界


  新华社记者袁震宇、唐弢、黄筱


  每个月,韩鸣华都要抽时间去一趟清波荡漾的南湖,在岸边眺望红船,如同跟一位“老朋友”叙叙旧。20年间,韩鸣华已为这位“老朋友”制作了20多万件大小不一的模型,在他心里,百年红船的容貌历久弥新。


  溯乡情彰显“造船”初心


  距离南湖15公里的一处农家院落,是韩鸣华的红船模型生产基地。院子里堆满木料,东侧瓦棚下,一艘长六七米的画舫已基本完工,厚实的木质船板散发着淡淡桐油味道,古朴庄重,一看便知,这是缩小版的“南湖红船”。


  走进里间,韩鸣华正手持斧凿,在一长条旧料的侧沿凿着榫眼,他要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完成100艘纪念版红船模型的制作,给党献礼。

  4月13日拍摄的不同尺寸的南湖红船模型。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说来也巧,他的“造船”生涯始于建党80周年之际。


  那时他还是一名电器维修店的店主,有一次接待来嘉兴游玩的外地朋友,临别之际,却苦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文化纪念品可以馈赠。这勾起他的念头——能不能自己做个物件,让外地朋友们不再有这样的遗憾。


  “什么东西最能代表嘉兴?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南湖的红船。”从小在嘉兴市区运河边长大的韩鸣华,对整日穿梭于运河上的各式船只再熟悉不过了。12岁时,韩鸣华还利用废弃的三合板做过船模,龙骨、船身,一应俱全。船模下水,有模有样。


  “虽然我不会画图,但是这些船的形状就‘刻’在我的脑子里。”很快,韩鸣华自己动手做了一台木线条切割机,用家庭装潢木线条作为船模材料,就这样做起了红船模型。


  方寸间还原百年模样


  “船模不是玩具,而是历史、文化。制作船模,得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对于制作红船模型,韩鸣华有着自己的坚守与责任,“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就是从红船上扬帆起航,红船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地标,我们要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红船的风貌。”韩鸣华说。


  初做红船船模的时候,韩鸣华曾一次一次往南湖湖心岛上赶,为的就是近距离观察红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南湖红船是不能直接用尺丈量的,我就在岸边用脚量,以每一步30厘米的跨度为基准,经过一步一步地反复计算,量定了红船模型的尺寸。”


  为了让船模更逼真、更具艺术之美,韩鸣华动了很多脑筋。船舱内的腰门是木雕图案,他特地购买了有镂空雕花的檀香扇,剪下扇骨雕花作为部件;雕刻窗花时,他会先把图案通过复写纸描绘在薄木片上,再用美工刀小心雕刻出来。

  4月13日,韩鸣华在仔细端详一艘制作完成的红船模型。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民国时期的造船工艺,船上几乎用不到钉子,因此,我们船模上的所有结构也都是通过打榫的方式来构筑。”韩鸣华说。为了保证船体的密封性,韩鸣华还在船身的缝隙处刷上沥青材料。


  就是靠着这股认真劲,韩鸣华制作的红船船模最终被南湖革命纪念馆收藏。“船身、头龙门、利市头、稍龙门等比例都恰到好处。舱外桅杆、缆绳桩、船橹,舱内椅凳、案几等各个精致玲珑。”纪念馆相关负责人对韩鸣华的船模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用匠心承载红船文化


  2009年“红船船模”一举拿下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2018年,韩鸣华入选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鸣华红船”也成为嘉兴的一个文化品牌。


  如今,67岁的韩鸣华仍在不断加深自己对红船的理解与思考。“最新设计的红船模型,按照特定比例缩小制作后,它的长、宽、高刚好是71厘米、19厘米和21厘米,暗合了‘1921’和‘七一’的历史意涵。”在韩鸣华看来,创新设计,既是自己对艺术文化的追求,更是对“红船精神”的弘扬。

  4月13日,韩鸣华拿着自己制作的红船模型站在嘉兴南湖湖心岛的红船边。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在每一个能到达的地方都有“红船”,这是韩鸣华的目标。20年时间里,韩鸣华手中的一艘艘红船模型“走”到了西柏坡、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也“驶”入了首都博物馆、英国伦敦市政大厅……红船文化随之越走越远,成为更多人了解“红船精神”的生动载体。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红船为元素,衍生打造更多红色文创产品,探索推出体验研学、动漫教学等活动,将红船模型打造成一个更加成熟的文创体系,让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红船精神’、感怀时代巨变。”韩鸣华说。


责任编辑:李灵仪

红色文化

船模

工匠精神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