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陈建强刘茜
“这张是‘十五烈士’殉难照片,15位热血青年,虽镣铐加身,却毫无惧色,浩然之气充满天地间。”在天津博物馆“红色记忆——天津革命文物展”上,担当小小讲解员的天津南开区模范小学四年级学生古忻怡绘声绘色地讲解:“这位是江震寰烈士,这是他生前使用过的床单、围巾等物品。临刑前,在与妻子的诀别信中,他写道,孩子降生后,不管是男是女,都取名为‘赤星’。他坚信共产主义的种子就像那璀璨的繁星,必将布满苍穹……”古忻怡的声音虽稚嫩,却铿锵有力。
在天津,有100名中小学生像古忻怡一样,从“寻找百件红色文物小小讲述人”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红色记忆——天津革命文物展”的特邀讲解员。
“红色记忆——天津革命文物展”是中宣部和国家文物局向社会推介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之一。这项展览自6月18日开展以来,观众参观热潮持续高涨。
革命文物“诉说”光辉历程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荣历史和伟大征程中,津沽大地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革命印记和历史文物。天津博物馆挖掘整理馆藏资源,通过实物呈现、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高科技运用等,让革命文物更好地“诉说”百年党史。
记者看到,这一展览展出的革命文物,贯穿了百年党史,十分丰富珍贵。
何叔衡使用过的怀表和穿过的长衫、周恩来狱中写下的《警厅拘留记》、毛泽东主席参加开国大典所穿的礼服、1955年天津试制成功的第一块国产手表、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书写的“开发区大有希望”题词……一件件饱含红色记忆的革命文物、一页页珍贵的史料、一张张定格历史的老照片,引领着观众回望红色历史,感悟红色精神。
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告诉记者:“这个展览经过8个多月精心筹划。我们从馆藏的8000多件革命文物以及新征集文物中遴选出1100多件,这些都是今年天津市公布的首批革命文物,我们在此次展览中作了一次集中展示。”展览共分为“开天辟地”“奠基立业”“富国裕民”“复兴伟业”4个部分,通过文物展品、图片视频、文献史料,全景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天津人民走过的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
珍贵史料“诠释”初心使命
革命文物是红色精神的载体,而珍贵史料更是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一页页鲜见的珍贵档案和史料,让“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鲜活起来。
吉鸿昌就义前写给妻子的遗嘱令现场观众感动不已。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在临刑前向狱卒要来了纸和笔,给妻子写下绝笔信:“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他在信中嘱托妻子,为了照顾儿女长大成人,为了前仆后继的革命,要坚强地活下去。这封饱含深情的“红色家书”言语间充满了对妻子儿女的浓浓爱意,也表达了为实现高尚理想慷慨赴死的浩然正气。行刑前,他作了一首气贯长虹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市民曹津申在这份史料前潸然泪下:“这封绝笔信,这首就义诗,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参观这个展览,在革命文物里学党史、忆初心,我深受震撼。为何烈士们能够面带微笑、视死如归?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披荆斩棘、流血牺牲,必将换来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党百年征程中,正是拥有许许多多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英雄榜样,才实现了今天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伟大梦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牢记使命,不断传承、弘扬革命精神。”
“抗疫战犹酣,身恙保守难。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这是张伯礼院士湖北抗击疫情期间写下的《弃胆诗》。原件在这次展览上展出,舍生忘死、担当大义的精神力透纸背。疫情发生后,张伯礼不顾72岁高龄和胆囊炎隐痛,义无反顾奔赴武汉,与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奋战,为打赢武汉保卫战和湖北保卫战作出重要贡献。他和儿子张磊、侄子张硕并肩战斗、临危不惧,上演了新时代“上阵父子兵”的英勇壮举。但由于过度劳累,张伯礼胆囊炎发作,进行了胆囊摘除手术。术后第三天他就冒着极大的感染风险返回战疫一线。他风趣地说:“我与武汉肝胆相照,把胆留在这儿了。”
中国百年巨变,靠的就是一代代无数“小我”的砥砺奋斗,汇聚成一个“大我”,这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在展览现场,除了“小小讲述人”,还活跃着一群大学生志愿讲解员。天津财经大学大二学生宋泽润,就是其中一员。“这次展览的革命文物生动直观、感染力强,通过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由故事展现生动鲜活的历史,反映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每一次向观众讲解,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思想洗礼和升华。”宋泽润激情洋溢地说,“不忘本来,方能更好地开创未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
展厅内,一张泛黄的照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觉悟社部分成员的合影。
历史的镜头切回到1919年9月的一天,北京到天津的一列火车上,一群年轻人在热烈地交谈着。他们是刚刚获释的第二次赴京请愿代表。谈到今后天津开展爱国斗争的方略时,一位英俊儒雅的男生主张:应该学习北京的经验,选出一些骨干分子,组成一个比学联更严密的团体,从事科学和新思潮的研究,并出版刊物,成为“引导社会的先锋”。这一建议得到伙伴们一致赞成——这个“更严密”的团体就是觉悟社,这个将要出版的刊物就是《觉悟》,这位器宇轩昂的男生就是《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主编周恩来。14天后,觉悟社在新文化运动浪潮中诞生。这次展览所展出的觉悟社照片、《觉悟》杂志等相关文物,共同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在天津的早期传播。
觉悟者,亦是播火者。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最终在天津这片土地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燎原之势。1928年,面对敌人的诱逼和酷刑,马骏坚定地回答“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叫我不宣传马列主义,不搞革命,这比太阳从西边出来还难。”曾6次被捕的郭隆真1931年赴难前仍高呼:“无产阶级革命成功万岁!”坚定的信仰,犹如雨露,滋养着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也正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磨砺精神风骨、笃定信仰选择,才让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发展成为承载亿万人民希望的巍巍巨轮。
科技助力讲好红色故事
伴随5G的发展,AR、VR、全息等多样性的科技展示手段大展身手,使红色文物从实体展示向虚拟展示延伸。为了更好地发挥“红色记忆──天津革命文物展”的教育传播效果,天津博物馆采用云展览、云直播、短视频、H5等方式,切实提升展览的社会影响力,生动鲜活地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故事,全景立体展示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在共享大厅,一款智能机器人讲解员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的注意。这里展出了新时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包括京津冀三地联运的票卡、天津“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江豚”机器人、天津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第三代两栖无人环境车。机器人讲解员可以针对不同观众的需求进行自定义讲解,与观众进行语音对话互动。
为了更好地保存、展示、研究和传播馆藏红色文物,天津博物馆设立了全息红色数字文物展示装置,让观众在体验实体展的同时也体验到红色数字文物的展示模式。展览期间,天津博物馆还推出“‘红色记忆’精品文物带回家”科技文创产品,通过全息技术和VR技术等手段,让参观者能把最动心弦的“红色的记忆”带回家中永久珍藏。
天津是一座革命的城市、英雄的城市,一件件文物展品如同星星之火,叙说着中国共产党人恒久不变的初心,也见证着津沽大地沧海桑田的百年巨变,更彰显着天津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这是从天津博物馆走出的观众的深切感受。
《光明日报》(2021年06月29日10版)
文化
革命
文物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