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的台前幕后
光明日报记者韩业庭
6月28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
120分钟,21个节目,近8000名演员。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精美绝伦、流光溢彩、荡魄摄魂、震撼寰宇……演出中,约2万名观众时而掌声雷动,时而热泪盈眶。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演出?缘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在这台演出的创排和演出过程中,又有哪些令主创和演员难以忘怀的故事?
鄂豫皖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光明日报记者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演出现场,观众手挥党旗和国旗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光明日报记者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情景舞蹈《党旗在我心中》光明日报记者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科技与艺术结合,让观众走进“时空隧道”
2020年3月,陈维亚、朱海等接到创排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的任务。创作团队随即成立,陈维亚任总导演,朱海任总撰稿。
中国共产党100年的辉煌历程该如何表现?主创们把北京能做大型演出的地方过了一遍,设计出各种方案,有北京工人体育场版、天安门广场版、人民大会堂版,甚至还有长城版,最后综合考虑,选择了国家体育场版的方案。“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有艰难、有曲折,有成功、有辉煌,这个过程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只有史诗的形式才能更好地表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辉煌百年。”朱海说,“为此,从文学台本到情景结构,我们都是按照史诗的标准打造的。”
为了让观众走进“时空隧道”,亲身感受党的百年辉煌,主创团队利用国家体育场的环形结构和整体搭建的立体舞台,为观众带来全方位、多角度、沉浸式的观赏空间。歌、舞、诗、剧等艺术表演形式被统合于“情景”的营造之下,突出了宏大演艺时空的“代入感”。
矗立在舞台上的几块高清LED屏是营造“情景”的重要道具。舞台后方的主屏29.5米宽,立起来足有10层楼那么高,长174米。另外还有四块辅屏和一块在地上使用时可以翻起来的翻屏。几块屏幕的总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主创团队透露,如此大的屏幕,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被使用。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珍贵的影像片段、演员们在现场还原党史上重大事件的情景表演,交替在屏幕上呈现。演出副总导演田沁鑫介绍,摄像机在现场多机位多角度拍摄的内容实现了即时拍摄、即时剪辑和现场投放播出,“这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一次重大创新,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在演员们的倾情表演和科技手段的强力支撑下,中国共产党成立、秋收起义、长征、开国大典、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建立、香港澳门回归、北京奥运、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百年党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一“重现”在观众面前。可视、可触、可感、可听的情景再现,让观众完成了对百年党史的“亲身经历”。
只有了解党史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
排练场有两个,国家体育场是A场地,B场地位于北京北郊,是过去多次阅兵用作训练的“阅兵村”。从今年4月1日到5月中旬,全体演职人员一直在“阅兵村”全封闭排练。出于防疫需要,所有演职人员的活动都采取闭环管理,每天活动的路线是“从酒店到排练场,再从排练场到酒店”。另外,还需要每两天做一次核酸检测。
排练场是露天的。那里处于风口,七八级的大风经常把舞蹈演员吹得无法转身、下腰完成动作;紫外线也很强烈,很多演员都被晒得脱了皮。中央芭蕾舞团演员张剑打趣地说:“我和同事都快被晒成了‘黑天鹅’。”很多90后、00后演员刚进驻“阅兵村”时兴高采烈,但在封闭的环境中没有电视、没有娱乐活动,时间久了,开始感到单调、乏味。
在陈维亚看来,最大的挑战还不是这些,而是如何让占总人数一半的90后、00后演员了解党史——只有了解了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演员们每天在“阅兵村”的排练生活是从早晨升国旗开始的。总导演、副总导演、各篇章的执行导演,轮流给年轻演员们上党课,讲党的历史。渐渐地,年轻人的思想转变了过来,不管有没有自己的节目,每天都会按时到排练场,没有自己的节目时,就静静地在那里看别人表演。
“从‘阅兵村’出来,那些孩子虽然‘脱了一层皮’,但一个个俨然都变成了‘抗大战士’。”朱海说,“经过这么一番磨炼,不仅排练出《伟大征程》这样一台节目,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也为中国文艺界储备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导演。”
经受心灵洗礼,情到真时自动人
接到主创团队邀约加盟《伟大征程》的电话时,于和伟正在一个剧组拍戏。剧组的制片人和导演只对他说了一句:“你去吧,这边的事情我们想办法处理。”第二天,于和伟拎着行李就赶到了“阅兵村”。
跟于和伟一样,很多演员接到通知后,都马上推掉手头工作第一时间赶到排练场。成龙、陈道明、陈宝国、张国立、刘佩琦、何冰、张嘉益、吴刚、胡歌、海清、佟丽娅、刘涛、宋佳、黄轩、韩红、雷佳、孙楠、谭维维、韩雪、孟广禄、黄豆豆……正如张国立所言,大半个文艺界在《伟大征程》的舞台上相遇了。
整个演出团队,年龄最大的是73岁的京剧演员赵葆秀,最小的是7岁的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女孩马杰英。
为了让节目内容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审美需求,主创团队把所有节目都设计成了开放式的结构,以加强跟观众的互动交流。“每个年龄层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对百年党史的认知点、动情点。”朱海说。
不同于拍摄影视剧,《伟大征程》的舞台上没有“主角”。无论“明星”,还是“大腕”,在这个舞台上,有的只唱几句歌,有的只露一下脸,有的只是在舞台上跑两圈的“群众演员”,但“所有演员到这里都有一种荣誉感和责任感”。
66岁的张国立,曾参加过多次大型主题文艺晚会的创排。他本以为自己“见多识广”,应该有较强的情绪控制力。可在排练中,每次看到台上的场景,他的眼泪总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来。于和伟在开场《启航》篇的戏剧表演中饰演陈独秀,把观众带到了那个“觉醒年代”。从排练到表演,他的眼中总是闪烁着泪花。在情景交响歌舞《人民至上》中,当“抗击疫情”等场景再现时,表演该节目的万茜、刘佩琦等演员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任泪水横流。排练和演出中,没流过泪的演员不多。“这些真不是表演。”张国立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在我们心里激起了一种情感,所有人都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切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完全不用演。”
情到真时自动人。有了这样的内容,有了这样的演员,观看《伟大征程》的观众热泪盈眶也就不难理解了。
6月25日晚,演出进行全要素彩排。节目演到一半,突然下起瓢泼大雨。演员们没有停下来,而是在大雨中完成了情景舞蹈《党旗在我心中》的表演,再现了汶川地震山崩地裂的危情时刻,党领导人民抗震救灾的震撼场景。身着迷彩服的演员们,浑身上下完全湿透,雨水、泪水、汗水交织在一起,最后他们像一个个雕塑立在了舞台上。看到这一切,负责现场指挥调度的一位工作人员眼睛湿润了,他竖起大拇指,对身边人说:“咱们国家的文艺工作者是好样的!”
《光明日报》(2021年07月02日11版)
文化
史诗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