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内比都2021年8月3日 /美通社/ -- 缅甸天佑影业(Myanmar Chan You Film)近期推出一条视频,视频中缅中事务专家吴南温(U Naing Wynn)以生动的讲述重现了中缅跨越千年的友好情谊。缅中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以“胞波”(兄弟)相称。两国于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缅中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六十年代,两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精神,通过友好协商圆满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国与国解决边界问题树立典范。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平稳向前发展。
根据文献典籍记载,早在公元前4世纪,两国人民的先祖就打通了贯穿川滇缅印的商贸通道,公元8世纪,两国著名艺术家留下文化交流的历史印记。在缅甸塔耶希塔亚王朝时期(中国唐朝),骠国王子率领舞乐队不远万里访问长安,著名诗人白居易挥毫为此写下千古绝唱《骠国乐》。
缅中两国都曾创造过辉煌壮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也同样在近代都曾遭遇到严重的民族危机,先后成为西方列强宰割、奴役的对象,双方都有着反抗殖民统治、反对霸权压迫的共同经历,在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后,又共同努力探索富强道路。种种史实表明缅甸和中国是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自古以来,缅中两国因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各方面交往频繁。
缅中双方的经济交往十分活跃。中国持续向缅甸出口瓷器、纺织品和茶叶,同时,来自缅甸的紫檀、柚木佛像和其他特产也常出现在中国寺庙。
在双方更加频繁的民间交流中,滇缅道缅中边境各族人民“檐相邻而同井饮,籍虽两国之民,居处难分”。其中位于缅中边境71号界碑旁的“银井寨”,国境线将这个村寨一分为二,寨子的居民虽然分属两个国家,但是他们语言相通、习俗相同,甚至共饮一井水,同赶一场集,两国人民友谊源远流长。缅中两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有傣族、景颇族、佤族、傈僳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
缅中两国在佛教领域的交流合作也是“胞波”情谊的最好例证。为推进两国佛教文化交流,应缅甸政府邀请,中国国宝级文物佛牙舍利曾先后于1955年、1994年、1996年、2011年四次赴缅甸巡礼,受到缅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在2011年11月6日至12月24日中国佛牙舍利第四次来缅巡礼期间,更是引发缅甸全国轰动,首都内比都、第一大城市仰光、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等地逾400万信众沿途瞻礼供奉。2014年缅甸风格佛殿区在河南洛阳白马寺世界佛教文化园区落成。这是缅甸对外捐献的首座佛殿项目,以仰光瑞大光塔为原型缩建而成的大金塔及相关博物馆、佛殿浓缩了缅甸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
中国白马寺内缅甸捐建佛塔
两国佛教学者和僧侣多次互访交流。1996年,缅甸政府首次通过外交渠道邀请中国僧人赴缅甸留学,其中有中国南传佛教僧人。此后,中国南传佛教界陆续选送青年僧人赴缅甸留学。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缅甸僧人来中国高校留学。僧侣跨境互动进一步促进了缅中边境地区的南传佛教文化交流,巩固了缅中佛教界的传统法谊,促进了缅中民心相通。
缅中双方政治交往活跃。缅中两国于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缅甸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缅甸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承载了特殊的意义。20世纪50年代,缅甸与中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缅中领导人也有着友好互访的良好传统。老一辈中国领导人们曾访缅,缅甸领导人吴努、吴巴瑞、奈温和吴貌貌卡等人也多次访华。两国老一辈领导人身体力行,为缅中关系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缅中两国人文交往频繁。1960年中国国庆期间,吴努总理率领由文化、艺术、电影代表团组成的400多人友好代表团访华,并在北京举办了“缅甸文化周”。1961年1月缅甸独立节期间,我国由文化、艺术、电影代表团组成的530多人代表团回访缅甸,并在仰光举办了“中国电影周”。两国领导人率如此庞大的友好代表团互访,充分体现了缅中两国之间的“胞波”情谊,成为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在千禧年前后,许多缅甸人民学习中文,同时也有许多中国学者和僧侣来到仰光大学学习缅甸语。在1975年,缅甸代表团来到北京表演缅甸传统体育项目藤球。自那以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解藤球这项运动,中国的藤球运动员逐渐增多,中方球员也向缅甸球员学习、互相交流。
近年来缅中两国交流不断深化,在双方共同努力下,缅中友好交往和合作发展的历史潮流,一定会像同宗同源的中国澜沧江和缅甸伊洛瓦底江一样,跨过崇山峻岭,越过激流险滩,始终奔腾向前。
中缅
丝路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