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1年正月初一的凌晨,北京城刚度过一个不眠之夜,来自西亚、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的使臣受邀去紫禁城参加大明的朝会大典,同明成祖朱棣一起庆祝新年和紫禁城的落成。
600年后,位于中轴线核心的紫禁城依旧巍峨庄严,以静默的姿态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着自身沧桑厚重的灿烂与丰饶。600年间,它目睹了封建王朝的兴衰交替,见证了中国从抵御外敌的百年屈辱走向新生后的繁盛复兴,亲历了从千年来的皇权集中走向人民民主的历史跨越,是中国乃至世界这一系列历史变局的最好的见证者。
今年,故宫将在10月10日迎来第601个生日。在这个新节点上,北京卫视联合故宫博物院,推出十二集大型纪录片《紫禁城》,并于10月2日起,每周六、周日晚播出。
《紫禁城》剧照
纪录片《紫禁城》以“紫禁城”为眼,以“变局”为切入点,以编年体的方式,用《王者》《基业》《远路》《惊变》《际遇》《异象》《交融》《盛世》《思危》《图存》《破晓》《新生》共12个篇章,12个主题,在故事选材上以“紫禁城”为眼,站在大历史的视角,选了12个历史进程中的“变局”事件和拐点,串联起中国600年跌宕起伏的历史,勾勒出中华民族这一路经历的荣辱兴衰和精神特质。
同时,节目为12期节目量身打造了12首音乐主题歌,邀请不同特质的实力歌手进行多元化演绎,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三年打磨 三十余位专家顾问保驾护航
《紫禁城》是北京卫视继《上新了·故宫》《遇见天坛》《我在颐和园等你》《最美中轴线》等爆款节目后,推出又一款文化类节目。
早在2018年《上新了·故宫》策划伊始,《紫禁城》已同步启动,总制片人兼总导演吴志勇表示,相比文化类综艺,他更希望《紫禁城》以纪录片的形式,在侧重大历史的基础上兼具历史观的表达,同时借助新技术新方式,在保持厚重基调的同时,唤醒更多年轻人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从而为文化积淀注入新的生命力。“现在故宫在很多年轻人群体中是作为一个网红打卡地出现的,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是因为一些电视剧而了解故宫,我们希望观众通过这部纪录片更加深刻地了解真正的紫禁城,了解这座宫殿背后6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而不只是代表皇帝的宫廷,甚至就是帝王的后宫生活。”
《紫禁城》剧照
为此,吴志勇带领团队“三年磨一剑”。在紫禁城第二个600年的开始,终于将这部全面呈现紫禁城历史和文化的厚重之作带到了观众面前。
在这三年中,团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用一年的时间从最基础的故宫常识学起,期间无数次地踏入故宫“培养感情”,寻找历史的痕迹与共鸣。秉承着专业严谨的治学精神,他们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浩如烟海的典籍卷宗里埋头钻研,得到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大力协助。
之后,团队又花费一年时间撰写脚本,不断地修改打磨,采访明清史学家、社会学者以及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书画部、器物部、宫廷历史部、考古部、展览部、文保科技部、修缮技艺部、故宫学研究所、研究室、图书馆等各个部门的专家。故宫博物院专门组建了强大专家顾问团队来协助案头工作,三十余位专家切实为内容的精准性、素材的全面性保驾护航。
在拍摄层面,《紫禁城》拥有一支近150人的大队伍,故宫拍摄组、纪实拍摄组、历史再现组三组队伍齐头并进,除记录故宫建筑、文物和不同季节天气的故宫内外景,还先后去到南京、苏州、太仓、杭州、湖州、福州、厦门、泉州、荆州、凤阳、宜宾、景德镇、威海、承德、怀来、赤峰、甘肃、青海、澳门等80余个外景地拍摄纪实内容,以成就《紫禁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从紫禁城走出去,再回到紫禁城的多维度表达。
而为了再现“历史名场面”,主创团队在横店1:1仿建故宫的明清宫苑复现了诸多场景与故事,同时辅以原创插画动静结合,营造浓郁细腻的电影质感。
《紫禁城》剧照
“以城带史,以城讲国” 十二篇“变局”追史思辨
近几年,以“故宫”为主题的文化类节目并不少见,不少节目更是因独特的视角成为跨层破圈的爆款,在市场上不断掀起“国潮”复古流。《紫禁城》跳出了“故宫”的局限,将视野投向了更广袤辽阔的中国。
总制片人、总导演吴志勇解释道:“我们这次以《紫禁城》为题,就是想突破‘故宫’这个概念,故宫在我看来有两个层面的概念,一个是故宫作为博物院,一个是故宫作为一座宫殿。我们这部纪录片做的不仅仅是一部故宫的纪录片,而是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
《紫禁城》剧照
在主创团队的理念中,紫禁城如一双眼睛,似一个符号,更像一个中心舞台,当把它放到浩瀚600年历史的坐标中去,便赋予了它“以城带史,以城讲国”的使命。
因此,“追史”,便成了这部纪录片最重要的主旨。“这个追,既是追寻历史,也是追问历史。”
在紫禁城见证的这600年历史中,很多事件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这些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前因后果是什么?在大众耳熟能详的知识领域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或熟知的细节?去寻根溯源,去提出疑问,并找到答案,这就是创作团队攻坚的方向。而“思辨”,则是团队创作的方法论,既是对历史观的塑造,也是对现实的启发。通过对历史的追寻与叩问,当代人能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这个结论不一定是我们这个片子给你的,但它能够触发每一个人不同的思考。”吴志勇如是说。依托紫禁城海量的文物和鲜被公开的历史档案,《紫禁城》揭秘历史背后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沿袭变迁,带领观众一览中国社会的演进和变革。
8K技术 12位实力歌手唱响紫禁城之魂
在叙事结构上,《紫禁城》以故宫文物为依托,以建筑带故事,以故事塑人物,以人物见古今。而叙述得以完美呈现,则依托了目前电视屏幕端最高清的8K技术。8K超高清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拓展了人眼所能看到的更多的想象空间,它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引领性的技术概念,更是电视行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重要创新指标。
该片采用8K拍摄,《紫禁城》主创团队对于该技术的理解也不囿于对高新技术的盲目升级,在他们看来,8K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影像清晰程度的单纯提高,对于画面而言,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将信息量放大加持,精准赋能。具体到建筑和文物的拍摄,8K可谓增加了另一种叙事手段。“我们以前只能看到文物的整体或者某一个细节,但是8K可以深入到文物的材料肌理、原料层次、颜色的细微差别,而这些,都是故事。所以我更愿意把8K当作一种叙事手段。”吴志勇带领的《紫禁城》主创团队希望把故宫的建筑和文物用目前最好的影像技术,以另一种方式保留下来,同时联合强大的后期制作团队,结合最新CG技术和特种摄影以及珍贵影像的8K修复手段,力求在视觉上超越人眼极限,展示紫禁城的恢宏建筑和文物细节的非常规之美。
《紫禁城》剧照
在风格气韵上,《紫禁城》厚重却不沉郁,轻松中蕴藉深思,兼顾专业化和历史深度的同时,在表达方式和触达范围上偏向年轻化、现代化和多元化,以期提高这部纪录片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破圈”,是主创团队在追史和思辨这两个维度之外,力求打造的第三个特质。“所以我们为每一集量身定做了一首主题歌,邀请了12位实力歌手来演唱。”
12首主题曲分别对应12集的主题,相对独立,风格各异:谭维维的《城》、郑云龙的《潜龙勿用》、汪苏泷的《在惊涛骇浪里》、摩登兄弟刘宇宁的《千里江山》、张碧晨的《字里行间》、周深《光亮》、常石磊《四海》、张新成+周昭妍(Miumiu)的《荣耀天成》、黄龄的《敢》、刘柏辛的《白鹭思一骋》、戴荃的《破晓》、王力宏的《天地龙麟》,包含京剧元素、歌剧元素、流行风格、摇滚风格甚至说唱风格,颇具有实验性。
“我们不希望大家一想到历史纪录片的主题曲就是那种传统的歌曲风格,想要改变就需要勇敢地尝试。”吴志勇透露,在《紫禁城》的分集主题和脚本架构出来之后,他们就开始和音乐制作团队深入沟通,根据每一集的主题和内容提炼每一首主题歌中想传达的时代特质和历史态度,并根据每一集的不同特质寻找相应的歌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触了不少于100位歌手,有很多是知道我们项目后主动想加入的。” 节目团队对于歌手的选择标准非常严格,除了积极正面的公众形象,实力是最重要的指标——以“歌手”而非“流量”的标准去寻找演唱者,最后敲定的12位歌手,都是兼具正能量高水准的实力派。
在该片的音乐创作上,12支主题曲的每一个创作团队都是该歌手合作最默契的团队之一,创作者和演唱者都需要对紫禁城有一定的了解,在研读脚本的基础上共同创作。
如周深演唱的第六集主题曲《光亮》,作曲是《大鱼》的钱雷;黄龄的《敢》,作曲陆虎曾创作《雪落下的声音》;王力宏的《天地龙鳞》则由他本人作曲,除此之外,还集结了刘迦宁、唐汉霄、刘凤瑶、喻江、苟璘、张洋、张燃等一批优秀的音乐创作者和策划人,并得到了中国优秀的本土音乐公司太合音乐集团的鼎力支持。国内顶尖唱作团队的加盟,让这个重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焕发出了不落窠臼、别出心裁的生机。
音乐方面,《紫禁城》团队还邀请了好莱坞华人作曲家、曾制作了《功夫熊猫3》、《神话》、《我是谁》、《红番区》等多部电影音乐、获得艾美奖最佳音乐大奖的王宗贤(Nathan Wang)来担纲纪录片的作曲配乐,希望整部纪录片既有原汁原味的中国元素,又兼具国际化的视野和艺术表达。
纪录片
《紫禁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