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潘亮】蓝色面纱和长袍,胸前精致彩皮口袋,还有身后几头不急不缓的骆驼……在撒哈拉沙漠中部行走,当你偶遇一位行者,很有可能是图阿雷格人。与撒哈拉西部地区游牧者因为强风将自己裹得格外严实相比,图阿雷格人的装束更显轻盈洒脱。喜欢身着蓝色长袍并围着超长蓝色面纱,让他们获得了“撒哈拉蓝人”的称号。近年来,图阿雷格人又凭借 “撒哈拉蓝调”声名鹊起,凭借音乐将他们的诗意和情怀传播至世界各地。
对沙漠了如指掌
图阿雷格人属于游牧民族柏柏尔人的一个分支,主要生活在阿尔及利亚、尼日尔、马里与利比亚几国交界的沙漠地带。经过15天的共同吃住行,这个遥远又神秘的民族已经走进了记者的内心。
图阿雷格一词意为“说塔马舍克语的人”,图阿雷格人信奉伊斯兰教,生活习俗与北非阿拉伯人有相似之处。能立刻将二者分别开来的,除了装束、肤色之外,最直接的就是语言。图阿雷格人大都熟练掌握塔马舍克语与阿拉伯语。记者在阿尔及利亚的徒步之旅有导游、司机、炊事员共3人负责后勤,他们都是图阿雷格人。他们之间交流也都是塔马舍克语。
每天生火、烧茶、搭建帐篷等,看上去不复杂,背后却体现了图阿雷格人的沙漠生存智慧。没柴生篝火,炊事员阿里会从只露出树杈的沙土里挖出一大截枯木桩。准备午餐之前,司机斯里曼先检查阴凉处是否有蝎子,选择避风处搭建帐篷,他还顺着岩石敲打,确认没有蛇洞。队友生病闹肚子,导游西迪阿里会采几株洋甘菊,加入烧开的甜茶,帮助我们消化和睡眠。 就连午休时间,他们也会就地取材,用树枝和骆驼粪就地画圈,组织游戏打发时光。有时夜里温度降到10摄氏度以下,我们不得不躲进帐篷睡觉,但图阿雷格人坚持以天为幕以地为席,把撒哈拉大漠当成家。最让我惊叹的是,我们在迷宫般的沙漠石林里几乎迷失方向时,导游却神奇地为我们找到了一个“五连湖”水源。这不仅让我们补充了饮用水,还顺便洗了衣裳。图阿雷格人对沙漠了如指掌,不得不令人钦佩。
“撒哈拉蓝调”走向世界
与约旦、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等地的沙漠向导相比,图阿雷格向导并不算善言辞。不过,他们绝对是最富有诗意的沙漠行吟者。跟着导游西迪阿里行走,每天都可听到他口中哼出悠长、柔缓、深情的调子。西迪阿里边行边吟,有时竟然可以持续两个小时,尽管听不懂歌词,但歌声里流淌的诗意却大大消解了我们徒步的劳累。
用电子吉他伴随传统单弦提琴伊姆扎得,演绎出具有布鲁斯风的图阿雷格民谣,被世人称作“撒哈拉蓝调”。在越野车的播放器里或者斯里曼的手机上,我们常常一遍遍重复听着婉转、悠扬的曲子而陶醉其中。“没有希望,我们走出家乡,是时候感受背离故土之痛了”,导游几句简短的翻译让我在空灵乐曲与和声演唱的绝妙混合里,感悟着图阿雷格人用音乐表达的思乡、游牧、爱情主题。
阿尔及利亚的“提那里文”乐队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40年来足迹已经遍及全球。他们参照了骆驼前进步调与羚羊奔跑节奏的演唱在各大音乐节上大放异彩。音乐节上也可看到身着盛装与佩戴繁复银饰的图阿雷格妇女,不过,在日常生活里她们很少抛头露面。2000年以来,40多个图阿雷格乐队辗转于撒哈拉周边国家组织的比赛或演出,用音乐呼吁维护地区和平与传播文化。越来越多的图阿雷格年轻人也梦想成立自己的乐队,唱出自己的歌曲。
我们有了图阿雷格名字
图阿雷格人自认是撒哈拉沙漠里的“自由人”,他们驾车、牵驼或者步行悠游,孤单而不羁。德国大众汽车推出的运动型多用途车“途锐”,其外文字母组合就是“图阿雷格”,似乎希望“途锐”能像图阿雷格人那样自由驰骋。
以撒哈拉为家,除了懂沙漠、会唱歌,更要知道相互扶助。在徒步途中遇到牧驼人时,导游西迪阿里总会热情邀请他们坐到篝火边上喝几杯甜茶,谈天说地。不相识的牧驼人和牧羊人在看到我们经过时,也常常会送给西迪阿里一罐新鲜驼奶或者羊奶解渴解乏。图阿雷格人之间这种自觉的互助让他们的语言、传统和凝聚力得到了传承。
图阿雷格人虽然好客,但是关系要铁到一定程度才愿意跟他人交心。直到有一天,司机斯里曼分别为每个队友起了一个图阿雷格名字,我知道我们真正被接纳了。西迪阿里开始跟我们聊起了家庭、孩子和工作。他说,为保护好图阿雷格的身份标志,如今的图阿雷格人必须坚守塔马舍克语,因为大家都只会说不会写。由于学校里不教,所有图阿雷格人都是在家学会这门语言,然后世代相传下去。当某天不再有人使用图阿雷格名字或者塔马舍克语的时候,图阿雷格的文化、音乐与精神也就无法延续了。
“撒哈拉蓝人”
沙漠中
行吟诗人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