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文化 > 正文
今天如何看待年画? 让失落的文化重新融入生活
2022-01-12 09:53:56
文章来源
新京报

  高巍,北京民俗协会会长、民俗文化专家。

李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

福禄寿、虎鹤鹿、金鱼莲花、神话历史……传统的年画中,浓缩着农耕社会千百年的生活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年画里的中国,离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远。新京报记者对话两位专家,探讨是重建传统,让失落的文化再一次融入生活,还是让它陈列在橱窗里,或许是一个永远都没有答案的问题。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高巍 需要保护的不仅是技术

年画是特定的文化记忆

新京报:在今天,传统的年画离生活越来越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高巍:传统的年画,大多都是木版画,也就是雕版印刷的产品,这也是历史上最初的复制、印刷技术的体现。所以,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传统木版画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也是自然的趋势。实际上,不仅仅是今天,在历史上,从最初兴起的宋代,到明清时代,年画也一直在变化。

新京报:几张年画贴在家里,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到过年的味道了,为什么年画有这样的效果?

高巍:年画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套文化仪式,人们过年的时候贴年画、贴对联、挂灯笼……这些事情平时是不做的,只有过年才会做,长期的重复之下,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套春节独有的节日文化和节日传统。在人们的意识中,过年就是要做这些事情,反过来说,做这些事情,就是过年了,所以一下子就感觉到年味儿了。因为它代表的,是特定年代留存的一种文化记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接受过相关教育的人,都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意蕴。

技术背后的文化内涵需要持续阐释

新京报:许多传统的年画都被列入非遗项目,加以保护,能否让这些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社会结合起来呢?

高巍:确实,有一些传统的手艺人很愿意创新,比如杨柳青镇,也有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的大娃娃,再如桃花坞,那里的一些题材常用常新,现代人也很喜欢。还有人把传统的年画做得非常精致,可以当做礼品,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让传统的年画被现代人接受,可以说是既传统又现代。不仅是题材,包括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比如有些地方用新的材料代替传统的材料,纸质更好、颜色更丰富、更现代,包括可以用机器做雕刻,刻出来的版更细腻、精美,这些都是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新京报:但总体而言,大部分列入非遗的年画,都遇到了传承的问题,是否有解决的办法?

高巍:首先,不是所有的非遗都一定要重新活化,我们现在有非常多的保存手段,从实物到技术,从文字到影像,都可以很完善地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供后来者了解和考证。其次,做非遗保护,不仅仅是保护技术,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阐释。当前,一些非遗保护的方法,更看重对技术的保护,很少去深入研究技术背后的文化内涵,更不用说把它阐释给大众了。事实上,做挖掘和阐释,仅靠传统的手艺人是不行的,手艺人会做,但未必了解背后的文化,这就需要更多的专业学者与传播力量去参与其中,真正把传统文化阐释出来。

李河 明天很近 昨天很远

年味儿是一种价值

新京报:年画为什么能够成为过年重要的仪式?

李河:在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设置一些重要的时刻,去做某些特定的重要事情。节日的节,本身就有节点的意思。这些节点让人在平淡而忙碌的生活中停顿下来,休息一下,宣泄一下。比如在过年的时候,人们张贴年画、祭祖、团聚等,每一年的这个时候,都要做这些事情,通过无数次重复的仪式,强化内心中意义世界的存在。所以,看似每次过年都贴几乎一样的年画,但它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行为。

新京报:它的重要性并非来自形式,而是意义?

李河:在传统社会中,或者在年画还是一个普遍习俗的时代,人们生活在一个信以为真的意义世界中,在过年这个特定的节点,通过许多仪式来联络亲情、涵养友情、修养身心。人们相信所做的一切,都能够达到想要的效果。所以不惮繁琐、不嫌劳累地重复同样的仪式,且乐此不疲。更重要的是,在一年又一年的重复中,人们内心的意义世界得以维系和传承,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保护传统年画

新京报:从何时起,这些仪式、习俗所代表的意义淡化了?

李河:当陌生人社会建成后,熟人社会何去何从?尤其是中国,摆脱农耕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的速度是空前的,这样的问题也就更加突出。

新京报:两者不能共存吗?

李河:当现代性来临,传统时代人们构建的那个意义世界,就一直在快速地空壳化,内在的价值消失,只剩下外在的形式。从节日的角度来看,节日中许多原本吸引人的东西不复存在了。节日那种间歇的稀缺性也消失了。

新京报:保留外在的形式可以吗?

李河:传统消失的第一个阶段,是意义消失了,习俗、礼俗等空壳化。第二个阶段,是空壳被取代。今天怎样才能更有年味儿,恐怕很难判断,但恢复传统的仪式和符号,也同样很难重新找回年味儿。比如年画,很多题材是从戏曲中来的,但现在连戏曲本身都岌岌可危了,更不用说戏曲题材的年画了。当然,现代社会也是多元的,如果有人喜欢,按照传统的方式过年,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新京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李河:现代社会是一个离明天很近、离昨天很远的社会。过去说三代人记忆,一个人从小到老经历过的事情当中,依旧还能看到上辈人曾经历过的印迹。但现在,两代人之间都不一样,甚至一个人几十年的生活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年画这样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想在现代生活中全面恢复,恐怕不太现实,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去保护、保留下来,仍是很好的事情。

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林林

如何看待年画

失落的文化

重新融入生活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