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余张设计草图、300多个日夜的努力——
“雪容融”诞生背后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任爽
随着北京冬残奥会的临近,冬残奥村内的形象景观转换一新,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接棒上岗。在“雪容融”的诞生地吉林,主创团队的教师和学生们也开始激动起来。
作为奥运会的核心形象之一,吉祥物承载着奥林匹克精神和本届奥运会的理念,又因形象可爱而颇受大众的喜爱。2018年9月21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冬残奥会吉祥物全球征集”吉林艺术学院专场宣讲活动举行。一个月的时间里,学校就收到了101幅学生设计作品稿,并全部递交到北京冬奥组委会。
2019年1月,好消息传来。在全球征集的近6000件作品中,吉林艺术学院有两件作品进入前10名。其中,就有以中国灯笼的形象为设计雏形的“雪容融”。
“听到入选的消息时,我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雪容融”的原型创意设计者、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研二学生姜宇帆回忆说,在征集结束前的最后3天,她在指导教师的提点下,推翻原有设计,重新选择了最具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结和大红灯笼作为创意素材。
4天后,“雪容融”设计团队赶往北京参加第一次修改方案会议,冬奥组委给出了“仅保留原创属性,重新设计形象”的意见。团队负责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院长,时任吉林艺术学院院长郭春方说,这就意味着整体形象设计都要从零开始。
接下来的就是争分夺秒、攻坚克难的日子——18天的时间里,团队设计出了3套不同方案和62张草图。冬奥组委挑选出1套方案和6张草图,提出继续修改深化的建议;随后,团队又遗憾地收到了冬奥组委取消吉艺“中国结”形象设计的通知,队员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灯笼形象设计中,直到冬奥组委告知确定“灯笼宝宝”的整体方案;设计团队决定自己完成模型制作,于是,原来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变成了临时模型加工厂,3平方米的阳台改装成了喷漆房。建模、抽壳、3D打印、打磨、喷漆……队员们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工作。
“那段时间,大家的心情跌宕起伏,不过每逢低谷,都能迅速调整好,越战越勇。我想,我们离冬残奥精神越来越近了。”姜宇帆说。
30多次往返北京冬奥组委会、32套修改方案、10000余张设计草图、3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付出……2019年9月17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惊艳亮相,并收到了“憨态可掬”“俏皮可爱”“灵动多变”等赞许。
“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的设计创作是对祖国传统文化元素性符号进行的艺术处理,顶部的如意造型象征着吉祥幸福;和平鸽和天坛构成的连续图案寓意着和平友谊,也突出了举办地的地域特色;头部和面部的雪块点缀既有“瑞雪兆丰年”的寓意,又显得吉祥物更加俏皮可爱。
“正月十五雪打灯”,2月15日元宵节这天,“雪容融”的家乡吉林普降瑞雪,落在大街小巷的灯笼上。于是,“满街都是‘雪容融’”的图片刷屏朋友圈。
“‘雪容融’就和灯笼一样,可以从内部发光,这也是在历届奥运会吉祥物中少有的。身体发出光芒,寓意着点亮梦想、温暖世界,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也体现出冬残奥会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激励世界的冬残奥会理念。”郭春方介绍。
创作模型、设计图纸、照片,如今,在郭春方的艺术工作室里,处处都是“雪容融”的身影,团队成员和“雪容融”的合影更是被摆放在“C位”。回顾难忘的奋斗历程,郭春方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和文化自信给予了团队创作灵感,吉林丰厚的冰雪资源是主创团队的优势所在,残奥运动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鼓舞着团队迎难而上。
成功的背后是一串串奋斗的脚印。“雪容融”主创团队主要由青年教师和学生组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动漫、数字艺术、文化阐述等多个方向的师生,是“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吉林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70周年首都群众游行吉林彩车,还有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林馆等多项国家重大设计项目中,他们都是参与者和奉献者。
郭春方说,“雪容融”照亮了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之路,照亮了祖国冰雪发展的道路,也照亮了创作团队的前进之路,未来,这支团队将继续发扬引领和带动作用,为祖国发展贡献艺术力量。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4日 09版)
“雪容融”
背后的
故事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