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文化 > 正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边塞诗里藏着的烽燧修建秘密
2022-06-01 09:53:04
文章来源
华西都市报

烽燧,在中国的西域驻守了千年,是中国古代边防系统的最基层军事设施。

很多人对于烽燧的了解,是从唐代诗人的名句开始的。在那个幻梦与现实纵横交织的年代,烽燧和烽火就像是诗人心目中的图腾和标杆,描绘出了一个王朝的兴亡意象。

在他们的笔下,有“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的气势,也有“江边烽燧几时休,江上行人雪满头”中隐藏的反战情绪,就连女诗人薛涛都能写出“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的句子。

2019年,在孔雀河畔的茫茫大漠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进行了主动性发掘。一千年前,戍边的军士驻守在这里,不仅有金戈铁马,也有铁汉柔情,甚至还扩展了唐代边塞诗的外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唐代边塞诗“同中有异”的世界。

“浑炙犁牛烹野驼”

烽燧遗址解密西域军士生活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些边塞诗中的塞外,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眼中有着相对固定的含义,专指统一的中央王朝西部和北部边疆之外的地方。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巴州尉犁县境内的荒漠地带,东距营盘古城47公里,东南距楼兰古城233公里,是唐代西域边疆地图上一处并不起眼的基层军事管理机构。它所处的位置不仅是地理上的塞外,也是文化上的塞外。

烽燧在废弃之后,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太多痕迹,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诸多西方探险家打着考古探险的幌子进入该区域,才让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在沉睡了千年之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获得审批,发掘面积600平方米;2020年新增发掘面积500平方米;2021年新增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

在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出土了大量遗物,不仅包括文书、木简,还有开元通宝、乾元通宝等钱币,另外还有陶、铜、铁、木、骨、纸、皮、草、纺织品等各类遗物,均为戍边将士日常生活、工作所用的器物,为大家勾勒出了一幅唐代塞外生活的实景图。

塞外的生活,在唐代边塞诗中曾经反复出现,岑参就曾经写过“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王建也有“马上悬壶浆,刀头分顿肉”的诗句。

而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发掘则让这些诗歌中的生活变得更为立体,在遗址中发掘出的动物标本包括马鹿、野猪、黄羊、骆驼等动物的骨骼,证明了杜甫送堂弟西去所作“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这样的饮食习惯确有其事。而遗址中出土的葫芦残片上,发现了葡萄酒的成分——丁香酸,印证了唐代军士“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迈。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诗人去过新疆的不多

陕西省社科院的王永莉副研究员研究边塞诗多年,她曾在《唐代边塞诗与西北地域文化》中提到,唐代边塞诗中的“塞”,实际上有着双重含义,既是唐代西北边疆的、具备隔绝华夷功能的地理分界景观,如黄河、贺兰山、燕山、辽水等,同时又是唐代中原诗人心目中的文化心理分界景观,如阳关、玉门关、长城等,这些诗有着诗人们对于国家疆域变迁、中央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之间关系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的思考。

王永莉告诉记者,虽然唐代边塞诗数量很多,诸如“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这些提到过“玉门关”“阳关”的诗句不胜枚举,但实际上真正走出玉门关踏上新疆这一区域的诗人并不多。

“我们现在能确认的,有岑参、高适去过,还有很多诗人虽然也写边塞诗,但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确认他们去过。比如说王维,他在凉州做监察御史、做节度使判官时,最多就是走到了河西,他的足迹主要在凉州周边,应该没出过阳关。”

而岑参则是作为高仙芝和封常清的下属,两次到新疆,“特别是第二次去新疆时,他作为封常清手下的度支副使,官职已经比较高了。在完成了本职工作后,在唐军的控制范围之内,还可以到周边走一走,看一看。”王永莉说,“因此在岑参的诗歌中,有一些只能在西域看到的景象。”

岑参于公元756年写过一首诗叫《优钵罗花歌》。优钵罗花就是天山雪莲。“他在序言里提到,自己以前听过这么一种花,但从来没见过。他在北庭做官期间,有个小吏就送了一朵优钵罗花给他。他写下的‘叶六瓣,花九房’就是描述天山雪莲的。”王永莉介绍。

“几道征西将,同收碎叶城”

与收复安西四镇有关

中唐诗人张籍曾经写过《征西将》:“黄沙北风起,半夜又翻营。战马雪中宿,探人冰上行。深山旗未展,阴碛鼓无声。几道征西将,同收碎叶城。”四十个字就描绘出唐军出征收复西域碎叶城的经过。这首诗中追忆的是武则天派王孝杰与阿史那忠率军出征西北,收复安西四镇的经过。

而诗中所述的这一历史事件,很有可能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兴建与投入使用有关。遗址中出土的各类遗物均为典型唐代器物,出土文书、木简带有明确的纪年;烽燧本体、灰堆等遗迹中采集的8件碳十四标本,在不同实验室测验结果均为公元700年前后。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工作者初步认为克亚克库都克烽燧修筑时间约为长寿元年,也就是公元692年。

王永莉表示,收复安西四镇是当时的大事:“唐代与西域地区的关系并不是一个静态关系,而是始终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唐高祖李渊时,唐朝的势力并没有扩展到阳关之外,一直到唐太宗时期才设置了安西四镇。严格意义上说,武则天时期关于安西四镇应该叫‘收复’,说的就是大概二十多年时间里安西四镇是被吐蕃占领的,直到武则天时期才把安西四镇收复了。”

“实际上,当时对于要不要收复安西四镇还引发了巨大争议,其中一个反对者就是狄仁杰。狄仁杰认为长安到安西路途遥远,而且荒漠地区的田地很难用于生产,因此反对朝廷收复和经营安西四镇。武则天却认为前朝皇帝打下的地盘,不能在她手中丢掉,于是坚持派出了王孝杰出战。”王永莉介绍,武则天作为女皇帝,政治手腕非常强势,所以才能推动安西四镇的收复。

收复安西四镇之后,中央政府需要在这里进行有效的治理,决定驻兵三万。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很可能就是在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四镇之后修建的,并且沿用了将近100年。

“安史之乱”之后,为了平定安史叛军,唐朝政府不得不将安西、北庭、河西、陇右驻军回撤,陇右兵力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湟大片领土,安西四镇与中原之间的联系通道被隔断,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安西、北庭完全陷入吐蕃之手。

“屯田布锦周千里”

战时打仗闲时种田

在烽燧周边的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40种不同的植物。其中粮食作物有水稻、青稞、大麦、小麦、粟、黍等,园艺作物有桃、杏、枣、甜瓜、核桃、沙枣、西梅等。

王永莉介绍,唐代对于西域的经营和开发,通常实行大规模屯田:“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后,唐王朝在这里驻有镇兵。这些镇兵在地理条件和环境允许的情况下,闲时耕地、种粮,也就是补充物资,到有战事时就去打仗。因此这些镇兵身兼两职,既是农民又是军士。”

实际上,除了军屯之外,还有民屯,从中原地区招募一些没有土地的农民前往开垦新地:“比如说高昌国,也就是安西都护府的驻地,是建立在一片绿洲之上的。当地的土地环境和条件不错。唐朝政府在灭亡高昌国之后,在当地设置西州,公开招募了一些在其他地区没有土地的农民前往开垦;民屯人员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即一些轻罪的犯人,比如说打架斗殴之人,他们在中原地区就得坐牢,但如果愿意去西域种地,那么就可以获得赦免。”

由于种种政策,唐朝时期新疆地区的农业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不管是军屯还是民屯的发展都比较好。中唐以后,新疆地区与中原之间的联系中断,直到清朝统一天山南北两路,当地的经济才开始逐渐恢复、繁荣。

封面新闻记者闫雯雯周琴


责任编辑:林林

边塞诗里

藏着

烽燧修建秘密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