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锈带”如何增强“文化磁力”
——工业遗产转型发展文化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徐苏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编者按
6月11日,我们将迎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见证了历史文明、承载着家国记忆,是城市发展中的一笔宝贵资源。今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由首钢老工业园区“华丽转身”的首钢滑雪大跳台,便是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引发各界极大兴趣。
如今,不少工业遗产在保护基础上活化利用,以创意园区、城市公园、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形式重回公众视野,释放着时代活力,温润了大众心田。那些留有旧日时光斑驳印记的“城市锈带”,该如何与时代接轨,绽放别样光彩?怎样增强其“文化磁力”,顺利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我们请相关专家结合调研经历深度分析。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转型升级,不仅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还有利于提升城市功能、丰富文化内涵,助推老工业厂区由“锈带”向“秀带”转变。笔者所在课题组在针对性调研的基础上,对“如何处理好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为实现工业遗产价值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探索路径。
看数据:近半数工业遗产向文化产业园转型
课题组针对全国143个工业遗产改造案例进行梳理对比,发现华北和华东地区的工业遗产改造项目数量居多,占主导地位。在调研案例中,华东地区改造项目61项,占总数的42.66%;华北地区改造项目44项,占总数的30.77%;近年,中南地区改造项目明显增多,占总数的17.48%;与上述区域相比,东北、西南、西北地区改造项目所占份额较小,分别为3.50%、4.20%、1.40%。
从所在城市看,根据所重点考察的140个案例的情况,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有改造项目60例,占总数的42.86%;以南京、武汉、西安、成都、重庆、沈阳、杭州、青岛、长沙、苏州、天津为代表的11个新一线城市有56例改造项目,占总数的40.00%;宁波、大连、福州、无锡、厦门、济南、太原等二线城市的项目15个,占比10.71%;三线城市改造项目占比4.29%;三线以下城市改造项目占比2.14%。数据显示,我国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的程度和城市经济发展状态成正比关系。一线城市为引领,新一线城市紧随其后,二线城市不断拓展,三线及以下城市基本处于萌芽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
从具体分类看,我国工业遗产改造项目主要以文化产业园、博物馆、城市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办公模式以及住宅开发为主要改造类型。其中,文化产业园居于绝对优势,占总数的49.68%;博物馆占9.62%、商业空间占9.94%、办公空间占12.35%;城市公共空间、住宅开发与文化设施占比较少,合计为13.15%。可见,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工业遗产主要的改造发展方向。
观模式:通过六大路径探求转型
课题组重点调研了86个比较成规模的文化产业项目。按照保护和再利用的主体进行划分,其转型发展主要有六类模式:一是原企业主导模式;二是房地产商主导模式;三是文化产业公司主导模式;四是高校带动模式;五是政府主导模式;六是以城市经营理念为主导的保护再利用模式。
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原企业主导模式,共计27个,占比31.39%。这说明,原有企业可依托传统优势,为工业遗产优化升级注入强大动力。另外,地产开发项目23个,占样本数26.74%,排在第二位。由文化产业公司主导实施再利用的案例有19个,排在第三位,占比22.09%。由高校带动形成的文化产业项目有10处,占比11.63%,排在第四位。
调研发现,由高校作为产权单位的文化创意产业比例虽相对较小,但高校、建筑事务所等智力密集机构实为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的主力军。例如,北京首钢、景德镇陶溪川、上海杨浦滨江等工业遗产项目都是以大学设计机构为主体开展创意设计、改造利用。与之相比,城市经营理念引导下的项目、由政府全面掌控的项目合起来占比约8.14%,数量较少。
找不足:激发“文化磁力”的要素有待完善
增强“文化磁力”是工业遗产向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工业遗产自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创意设计赋予了原有遗产崭新的时代气息。不过,调研发现,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不足,影响了工业遗产的“文化蝶变”。
缺乏对工业遗产的全面基础性价值评估。当前,在国家层面上,发布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等举措对工业遗产保护起到了示范引领效应,北京、无锡、上海、重庆、南京等城市也比较早地开展了工业遗产专项调查和评估。但是,针对各级各类工业遗产的全方位普查仍需推进,评估标准也有待统一与完善。工业遗产大部分是非文物性质的工业建筑,只有全面调研、准确评估、审慎研判,才能进行科学高效的改造,确保其再利用的成效与价值。
以文化冠名、行商业之实的商业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存在。工业遗产改造中,土地带来的经济利益远超土地上的工业建筑。近年来,一些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只能依赖出让土地缓解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出让土地使用权,建筑产权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不利于保留工业遗产,部分工业建筑最终被拆毁。例如,天津某工业遗产已被列为保护对象,但由于地段较好,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目标,最终完成招拍挂,厂区实质上成了商住建筑区。还有一些被部分开发为房地产项目的案例。例如,某工业遗产在专项规划中被列为保护对象,但在实际操作中被分为两个部分,所处地段较好的被开发为房地产项目,破坏了工业遗产的原有价值和完整性。与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类似,过度商业化开发等也比较普遍。
相关政策系统性协同性尚待加强,吸引人才的生态环境亟待建立。调查发现,当前有关工业用地、工业遗产保护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相对分散,彼此之间缺乏协同,存在脱节现象。尤其是在地方层面,文化产业和工业遗产的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政策由不同主体分头制定,明确统合两者、具有较强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性的政策仍然较少。还要看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需要人才支撑,而此类人才往往需具备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等多学科背景与足够的实践历练。在一线城市,此类人才相对集中,其他城市则相对缺乏。为此,需加快制定有效政策,改善引才环境、吸引更多人才。
寻对策:激活工业遗产,融入城市发展
保护、挖掘、深度激活工业遗产的“文化磁力”,不完全是技术问题,还涉及理念、政策、配套支撑等多个维度。当下,须从现存不足着手,补齐短板、增强活力。
强化价值评估,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价值评估是保护工业遗产“文化磁力”的基础,在房地产行业等释放的巨大经济利益诱惑下,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往往容易被忽视,此时,需要切实加强评估、明确其价值所在。根据笔者相关研究,在工业遗产的价值结构中,核心部分是遗产的固有价值,包括物质资本价值、人力资本价值、自然资本价值和文化资本价值;创意价值则属于固有价值之外的价值。而在遗产的固有价值中,相对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文化资本属于新型资本形式,应是评估工业遗存的主要指标之一。创意价值强调新附加的价值,应在不破坏固有价值基础上,通过评估指标的导向予以鼓励。
在开展工业遗产价值评估时,文物保护法中关于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标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关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标准,都可作为一级评估指标。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遗产应建立二级乃至更为细化的评估指标,以便以更加差异化、精准化的视角准确评判其价值。
政府主导、市场运营,助推遗产项目“行文化之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优化税制结构,健全直接税体系,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健全地方税体系,逐步扩大地方税政管理权”,此举将有助于地方财政摆脱对房地产和土地税收的高度依赖。财政体制的改革,也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带来了巨大利好。
为了避免“文化产业项目过度商业化”倾向,地方政府应跳出只重商业收益的思维局限,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引导、规范相关企业、文化公司、高校等文化产业经营主体多方参与,以既符合市场运营规律,又满足文化发展需求的方式活化工业遗产、强化文化功用。对于价值重大的工业遗产,建议政府使用容积率转移的方法,从更大的城市规划范围协调保护问题。
整合文化政策,吸引创意人才。2020年6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文件提出了六项主要任务:开展资源认定管理、推进重点保护展示、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繁荣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间、塑造城市文明新形象。这些任务涉及文化产业、创意城市的建设、运营、评估、展示等立体化内容,为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现了不同部门之间协力推进、提升政策协同性系统性的切实努力。2021年,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又联合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今后,应进一步落实相关文件要求,并探索多样化的政策落地方式,提升工业遗产保护的整体意识,注重遗产空间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使遗产融入现代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相协调。
在吸引创意人才集聚方面,作为四线城市的景德镇积累了宝贵经验。这里以瓷产业为中心,长期积累相关要素、形成完整产业链。当地不仅有建在宇宙瓷厂旧厂址内的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御窑博物馆等具有“文化磁力”的内核,还有宽广的产业发展空间、优惠的扶持政策。这充分说明,增强“创意厚度”是保证创意价值产出的基础,也是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的关键。为此,地方政府应制定鼓励发展的综合性文化政策,吸引创意人才、培植创意力量、赋能工业遗存,形成创意经济蓬勃发展的良性循环。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9日 07版)
“钢铁锈带”
增强
“文化磁力”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