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文化 > 正文
在柏林河边上“鱼类洄游课”
2022-06-21 09:12:08
文章来源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王 娟】大部分人对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季节性“迁徙”并不陌生,但对于鱼类的迁徙行为却知之甚少。一些鱼类在其生命周期中离开原有栖息地,定期进行大规模迁徙,这种现象被称作“洄游”。为了科普鱼类生活环境与习性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世界鱼类洄游日”应运而生。这项国际性倡议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日期并不固定,2022年的“世界鱼类洄游日”定于5月21日。在这一天,全球各地超过1500家公益组织、学校、水族馆、动物园、社区等机构同时在各地开展活动。《环球时报》特约记者专程前往柏林的两条重要河道,了解政府部门、环保组织和市民为保护野生鱼类顺利完成洄游所做的工作。

第一站是潘科河,这条河起源于柏林东北与勃兰登堡州的交界处,流经柏林市区的航段全长27公里。记者在河边见到了莱布尼茨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他们搭建了一个关于鱼类洄游知识的小型临时科普展览,并设置了一只装有柏林水域主要鱼种的简易水族箱。科研人员告诉前来参加鱼类洄游日特别活动的观众,洄游是鱼类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由生理需求、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随着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世界各地修建了众多船闸、堤坝和水电站,这些人工水利工程往往会阻碍鱼类洄游的天然通道。这种情况就像开车途中遇到无法跨越的路障时,需要人为设置一个路标来引导过往车辆转向并继续前进。而“鱼道”正是针对人类活动对鱼类洄游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补救措施,早在17世纪的法国文献中已有记载——人们利用捆扎起来的树枝,在陡峭的河道上制作鱼道,帮助鱼类跨越自身无法通过的障碍。

各种鱼道形式中最常见和简单易行的就是“鱼梯”了。科研人员让观众看向河中央,记者这才注意到水流湍急的河道中竟然隐藏着一段平缓低矮的阶梯,即使是生活在附近的居民也很少会注意到,或者不会想到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装置其实大有乾坤。鱼类借助鱼梯能够逆流而上,穿越由水坝、水闸的落差形成的屏障,又不会耗尽体力。鱼梯在设计时也有很多讲究,如需要根据河流中的鱼种进行斜度和长度方面的考量,达到控制水的流量、动能和速度等效果,创造出适合特定鱼类洄游的环境。

通过展览,记者还了解到,对鱼类洄游进行科学分类的方法很多,根据洄游的原因和目的可分为生殖洄游、适温洄游和索饵洄游。根据鱼类所处的生态环境则可以分为溯河洄游(例如从海洋逆流游至淡水产卵的鲑鱼)、降河洄游(例如从淡水顺流游至海洋繁殖的鳗鱼),而河海洄游、远洋洄游、淡水洄游则分别对应着一生中不同阶段在海洋或淡水区域都生活的、只在不同海洋区域生活的以及只在不同淡水区域生活的鱼类。在柏林常见的鲈鱼、梭鱼等,就属于有淡水洄游习性的鱼类。

记者随后又前往位于柏林市中心米特区的施普雷河内河历史港口。这片水域中原有一座建于1936年至1940年间的船闸。近年柏林水路建设管理局重新规划了港口功能,拆除了老旧的船闸,并在200米外再次选址修建了新船闸,其中专门规划了一段鱼梯。有趣的是,这条鱼梯不仅适用于鳗鱼、鲈鱼等鱼类的洄游,也能协助同样生活在河中的水獭和海狸等其他小型动物进行迁徙。

近年来,不仅在德国,欧洲各国对鱼类洄游的认知和重视程度都在不断加深。根据欧盟规定,在现有或新建水利设施中需增建鱼类洄游装置。每年“世界鱼类洄游日”期间,在欧洲范围内都会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如拆除旧堤坝和新鱼道落成典礼、关于鱼类的知识讲座和研讨会、纪录片放映、出版发行书籍、组织市民清理河流中的杂物、鼓励家庭协助科研机构收集鱼类和河流监测数据等,2020年还特别举办了“欧洲渔业国际歌唱比


责任编辑:林林

柏林河边

“鱼类洄游课”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