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创建110周年的众多展览中,“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是一个见证国博与中国考古共同成长的展览。钜鹿宋城出土的青白瓷、山西垣曲商城出土的青铜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出土的秦子镈、“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的外销瓷、大连金远洞的巨副驼骨架……240余件代表性文物,围绕一个个具体的考古案例,展示了探寻文明的脚步。
1921年,几乎与仰韶遗址的发掘同一时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在河北钜鹿开始了宋代古城发掘。钜鹿故城位于今河北省巨鹿县西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因黄河决口而被淹没。发掘工作引入了地层概念,获得“瓷陶杂器二百余件”。
198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成立,开一时风气之先。1995年,航空摄影考古工作小组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专门的遥感考古机构。
从1992年到1995年,由第一代中国水下考古队员组成的考古队,对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确认该沉船为一艘元代商船,相关成果为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这一发现被评为199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后近30年,水下考古队的足迹遍及国内多个水域,发掘了“南海一号”宋代沉船、福建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福建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等遗址。“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和保护发掘,成为我国水下考古的缩影与典范。
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内蒙古赤峰古城址等区域的航空考古调查工作,极大地弥补了田野考古的不足。1997年,遥感考古为元上都遗址申遗提供了大量不可或缺的信息。元上都考古队队员感慨说,从空中俯瞰勘察元上都不到半小时获得的认识,超过了在地面工作近7年对其认识的总和。当时基本夷为平地的遗址,从高空俯视,可以清晰辨认出壮阔的城墙遗存、宫殿的布局、街道的走向,甚至寺庙、道观、天文台等遗存。
2003年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式合并,组建成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也开始向更多区域扩展。2018年,国博考古院成立科技考古研究所,下设民族与边疆地区、田野、科技、环境4个考古研究所,拓展至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及冶金考古、同位素分析等研究领域。
202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是国博最新考古成果的代表。这是一处二里头与二里岗文化时期的冶铜遗址,包含大量矿石、残炉壁、铜炼渣、木炭,还有鼓风管、石锤、石砧等相关遗物,构成了冶铜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进一步复原早期冶铜工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场景提供了丰富资料。这是考古界在中原地区首次揭示出规模如此大、专业化水平如此高的夏商冶铜遗址,为探究早期王朝国家铜礼器和兵器等国之重器的资源来源提供了线索。
看完这个考古成果展,再去看一看“古代中国”展,看看贾湖的骨笛、红山的玉龙、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马家窑的彩陶罐等生动诠释“满天星斗”的中华文明起源的珍贵文物,也许就更能体会因何“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31日 08 版)
见证
国博与中国考古
共同成长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