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文化 > 正文
北京创新长城遗址保护实践,续写古老雄风文明新篇章
2022-09-01 09:15:50
文章来源
光明网

光明网记者 孔繁鑫

  在中华大地矗立两千余年的长城,历经岁月洗礼形成独特的历史景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与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长城承载着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彰显着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内涵。

  北京市是长城资源的富集地。北京长城为中国有长城分布的15个省(区、市)中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全长520.77公里的北京长城墙体,见证了这座千年古都的沧桑变迁。

  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长城保护管理工作,持续推进长城保护的探索与实践,将长城作为遗产保护和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相继纳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以遗产保护为核心、长城文化带保护利用为主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的北京长城保护新格局逐渐形成。

  二十余年百余项工程,探索长城保护北京经验

  巍巍长城,凝聚着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柴晓明认为,考古不仅仅是研究长城这项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们认识各类文化遗产的基本手段之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尚珩也提到,长城的保护修缮,强调考古先行,在长城修缮过程中,准确掌握其原始信息是确保文物真实性的关键,考古则是掌握原始信息的重要途径。

  自2000年至2021年底,北京共开展长城保护工程100余项。其中,2016年6月北京启动箭扣长城一期抢险修缮工程,通过完善设计方案,在保证长城本体结构安全的同时,保存了箭扣长城的原有风貌。截至2021年,箭扣长城共开展四期抢险修缮工程,包括墙体3880余米、敌台22座,“最小干预”理念和原则得到贯彻。北京箭扣长城保护工程及八达岭遗产影响评估共同代表的长城保护管理实践,为世界各国开展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和系列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经验和智慧。

  2020年9月,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在箭扣长城成立,旨在通过总结箭扣长城保护的实践经验,为全国长城保护工作树立良好示范。2021年,北京依托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将工作重心由长城一般性保护工程向研究性修缮项目转变,选取怀柔区箭扣长城及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为试点开展研究性修缮项目,探索“慢慢修长城,边修边研究”经验模式,逐步形成长城保护修缮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经验。

  数字技术、多专业协同赋能长城考古

  从北京百项长城保护工程的启动,到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的成立,北京长城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北京将考古发掘引入长城保护修缮,运用数字科技赋能长城保护,为长城本体保护、长城价值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路径。”在近日举行的2022北京长城文化节开幕式上,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这样说。

  2021年启动的延庆区柳沟段长城修缮,成为全国首个引入长城考古的抢险工程。在分别开展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怀柔区箭扣段长城考古发掘工作期间,北京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借助“云游长城”系列成果,用户通过手机就能“徒步穿越”长城,在线体验“爬长城”和“修长城”。同时,在箭扣长城修缮中,数字化技术、智能传感器监测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等新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人工巡视的监测方式。此外,“长城保护数字化应用场景”还可对部分长城点段进行三维数字扫描,为长城保护成果数字化呈现提供保障。

  在推进长城保护修缮过程中,离不开考古学与材料学、结构力学、植物学等多学科密切合作。长期以来,“长城上的植被到底留不留”是业界热议的话题,对此考古专家需要参考古建筑保护专家及植物学家的意见,判断植被及其根系发育对长城墙体的影响。据了解,延庆大庄科段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打破多专业学科各管一段的工作方法,自工程启动即形成考古、设计、勘察、施工、建设单位共同工作的协同模式,在前期研究与勘察、设计方案制定、施工执行、成果整理环节中共同参与,各阶段重点不同,形成全专业全周期的合作。

  持续深化研究,让长城文化有“颜值”、更有内涵

  作为首善之区,北京实施长城保护坚持首位担当义不容辞,保护、传承和弘扬长城文化任重道远。为持续建设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北京市文物局将会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怀柔区,从开展“全国砖石质长城保护培训班”、推动箭扣长城数字化平台建设及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等三方面开展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全国砖石质长城保护培训班”将以箭扣长城和大庄科长城研究性修缮工程作为实训课堂,为长城沿线省(区、市)设计、施工、监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实操培训、实习观摩、研学交流,带动提升长城保护队伍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

  “从事长城考古专业的人需要有这个意识,我们要把长城研究清楚,还要向社会讲清楚。”对于如何强化社会对长城考古和保护事业的支持,柴晓明提到,“好看”是吸引大众游览长城的重要方面。长城的“好看”不仅在于外表,其历史文化内涵更为突出。专业人士向社会公众介绍长城时,要在准确的基础上,用社会公众能够听懂的语言传播长城知识。在充分科普的基础上,社会公众将更容易主动地理解和支持长城保护。


责任编辑:林林

北京

创新

长城遗址保护实践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