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班牙露出水面的古罗马军营遗迹
【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今年,极端高温干旱使世界多地河流与湖泊水位下降,水下的古城遗址、珍贵文物乃至军舰残骸和人类尸骨都随裸露的河床一起重见天日。借助这些残破不全的珍贵文物,岁月洪流里的失落文明重回人们的视野。
近日,美国最大水库米德湖的水位降至历史最低,干涸的湖床裸露着沉船、沾满泥巴的泳镜等。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350年间,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土地上的米坦尼王国一直以神秘著称,关于其史料记载极度匮乏。该王国的古城扎赫库却因上世纪80年代伊拉克政府修建的摩苏尔大坝,而被彻底淹没在水中。今年年初以来,随着底格里斯河水位下降,扎赫库再度浮出水面,这段失落的文明有望重现光芒。
随着意大利台伯河水位下降,罗马皇帝尼禄时期(公元54年—公元68年)建造的 “尼禄之桥”露出水面。这座桥是为了方便尼禄前往圣彼得广场以及贾尼科洛山附近的花园,此外“尼禄之桥”还可能具有两个关键功能:一是作为凯旋的军队在返回罗马时穿越台伯河的过境点,让市民和元老院议员见证他们的英姿;二是让那些臭名昭著的死囚犯在此游街示众。
在所有水下遗迹中,古建筑群最为壮观,也最具观赏与考古价值。今夏,在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自治区,干旱使原本被淹没在水下的古罗马军营和一个村庄现身利马河畔。这片名为阿奎斯·奎尔昆尼斯的军营建筑群由古罗马人建于公元75年,因壮观的城市轮廓和内部丰富的设施场所而被当地人称为“城市”。透过“城市”,我们得以想象古罗马士兵井然有序的军营生活。其旧址外观虽简陋,但空间布局整齐有致,建有粮仓、教堂、医院、可容纳数百士兵的军营以及温泉浴场。1949年,当地修建水库,军营没入河底。从1992年开始被淹没在水下30年的阿塞雷多村重见天日后,建筑外观、街道形状以及农田的位置依旧清晰可辨。
水下遗迹现身只是一时的,当水位上涨后,它们又将沉寂水底。因此,考古学家们需要与时间和水位赛跑。为了赶在扎赫库被淹没之前尽可能挖掘遗址信息,德国弗赖堡大学和图宾根大学的考古学家们争分夺秒作业。在考古过程中,为了防止古遗址受水侵蚀,研究人员用塑料防水布严实地包裹住了这片废墟。此次考古成果丰硕,考古团队挖掘出5个陶罐,其中储藏有100多块可能来自中亚述时期的楔形文字板。专家称,这些楔形文字板由未烧制的黏土制成,却在水下保存数十年不被破坏,堪称奇迹。而楔形文字板上的内容仍待研究,专家也希望能通过它发掘出扎赫库在遭遇毁灭性地震后的命运。目前,所有出土的古城文物都已被伊拉克杜霍克博物馆收藏。
8月中旬,公元前5000年的西班牙“瓜达尔佩拉尔石墓”巨石阵露出水面,当地旅游从业者直呼“石阵旅游要火起来了”,当地历史和旅游协会更是主张将巨石阵转移到博物馆中或其他地方。对于那些无法转移的遗迹,科学家正在创建其3D模型。不过,水下遗迹的“昙花一现”昭示着地球气候的恶化与不定。专家认为,遗迹与文物经历浮现与淹没的反复过程,将受到严重损坏,可以说,“重见天日”实际上加速了文物消亡的进程。因此,如何保护这些水下遗迹,是考古学界的一道棘手难题。
“失落”的文明
遗迹
干旱
重见天日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