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雅捷(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研究生)
20世纪初期,中国进入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社会文化与生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以咖啡进入上海为例,这种舶来品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又融入海派原有的饮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沪上咖啡文化。
据孙莺主编《近代上海咖啡地图》记载:1844年,即上海开埠第二年,咖啡就已现身上海。1886年,上海虹口区的“生昌咖啡馆”成了上海有记录最早的咖啡馆。
起初,咖啡仅作为在沪外国人居家聚会的必备饮料。直至20世纪初,咖啡才开始在中国人中流行开来。随着咖啡馆在上海初成规模,饮用咖啡成为当时上海人时尚生活的一部分。
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咖啡馆的数量已超伦敦、纽约、东京,成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当时,很多社会名流都有去咖啡馆的习惯。一方面,是因为咖啡本身的刺激,被许多人认为有助于激发创作灵感;另一方面,是因为咖啡馆可以为大家交流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私密空间。
沪上咖啡文化漫谈
旧时上海光明咖啡馆的广告。图片由作者提供
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夜晚,林微音(林徽因的笔名)坐在上海一家名为“文艺复兴”的俄罗斯咖啡馆的露台上,面对马路上色彩斑斓的霓虹灯,感叹道:“凭着铜栏杆,上面是帆布遮着,下望霞飞路。匆忙着的是各色的车辆,各色的人,正如在水上漂流着……好像坐在船上,望着楼下的行人川流不息。”据林徽因说,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咖啡带给她的微醺感。
在咖啡风靡之前,上海以茶楼与茶馆居多,大者称楼,小者称馆。咖啡的流行,使得老茶馆逐渐式微,兼售茶与咖啡的新式茶馆正在酝酿之中。
1934年创立的光明咖啡馆为上海最知名的咖啡馆之一。光明咖啡馆店内设别间二室,装潢富丽堂皇,环境幽静闲适。三五文人好友饮茶、喝咖啡洽谈,最为相宜。起初以茶室为主,后在茶室中提供咖啡。咖啡与茶二者交融,引领了上海的新茶咖文化。茶与咖啡二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光明咖啡馆内卡座居多,价位适中,有时还有乐队伴奏,广受市民欢迎,每日吸引大量顾客。据记载,客人中有商业大亨、作家、教师、律师、公司职员等。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饮用习惯的人,都能在此相谈甚欢。在咖啡香与茶香的助兴下,人们交谊议事、著书立论,盛况空前。时人有《光明咖啡座上》一诗云:“已怜风露立难胜,正好栏杆到处凭。碗底咖啡黄似酒,座中客貌冷如僧。渐知哀怨从今始,将有风谣次第乘。过往一年留此会,漫劳归去思腾腾。”
老上海的咖啡馆,还见证了许多文艺界的新思想、新作品的诞生。知名作家、文艺青年、演员等常流连于此。鲁迅说:“我并非天才,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鲁迅的这句关于咖啡的名言,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也从另一方面透露出当时人们对咖啡的喜爱。1920年6月26日的鲁迅日记有云:“午后往同仁医院视沛,二弟亦至,因同至店饮冰加非(咖啡)。”10年后的1930年,日记中亦有“午后同柔石、雪峰出街饮加非(咖啡)。”由此可见,鲁迅其实也很喜爱咖啡,10年间一直保持着喝咖啡的习惯。
鲁迅居住沪上约10年(1927—1936),据学者考证,他常光顾的咖啡店是公非咖啡馆——一栋有10米多高的红瓦小楼,位于上海北四川路与多伦路的街角处。公非咖啡馆受到诸多文艺界人士的青睐,除鲁迅外,田汉、柔石、茅盾、丁玲等都是座上客。彼时,丁玲正担任刊物《北斗》主编,常常在公非咖啡馆内审阅稿件。作家田汉还为咖啡创作了一出独幕话剧《咖啡店之一夜》,这也是最早在新文学中抒发“咖啡馆情调”的作品。不仅如此,田汉还宣布要在书店内开咖啡馆,推动了“文艺咖啡”的潮流,也由此引发了文人开咖啡店的风雅趣事。留法归国的博士徐仲年与画家汪亚尘、作家孙福熙发起星期茶艺会,他们也是上海文艺咖啡的积极参与者。徐仲年认为,咖啡馆若要加以“文艺”的字样,必然要有其特点与意蕴,“从室内装饰、灯光,直到音乐,必须予人以安宁,予人以快感。在精神上,每家文艺咖啡馆必然有若干中心人物,或以某种文艺主义为中心思想”。咖啡馆不仅是文人灵感发源之地,还成了文学创作的背景。林徽因的《花厅夫人》、温梓川的《咖啡店的侍女》、张若谷的《咖啡座谈》等,都浓墨重彩地写到了咖啡和咖啡馆。在现代小说中被多次提到的上海飞达咖啡馆,也是受到众多作家们喜爱的咖啡馆之一。馆内装潢沿袭了欧洲古典主义风格,低调、内敛。店内还有爵士乐队,在食客用餐时演奏。
1928年8月8日,上海《申报》登了一篇名为《上海咖啡》的文章,文章里写道:“读者们,我却发现了这样一家我们所理想的乐园,我一共去了两次,我在那里遇见了我们今日文艺界上的名人,龚冰庐、鲁迅、郁达夫等。并且认识了孟超、潘汉年、叶灵凤等,他们有的在那里高谈着他们的主张,有的在那里默默沉思,我在那里领会到了不少教益呢……”
这虽然是一则软广告,不过确实也道出了几分实情。在彼时的上海滩咖啡馆里,你不难看到,汪曾祺和黄裳等人高谈阔论,旁边坐着徐悲鸿,甚至还能遇到诗人们在一旁翩翩起舞。翻开旧报纸,还不时能看到有电影明星或名媛在咖啡馆开招待会。
在沙利文咖啡馆,小壶焖煮咖啡很有特色,极大程度上保持了咖啡豆的原香。作家张若谷回忆,在没有咖啡器具的年代,自己受咖啡馆的影响,用纱布包着咖啡粉放在钢锅里煮,以获得焖煮咖啡的原香。再配两块咸饼干中和咖啡的苦味,风味极佳。
就像茶馆是老北京的标志,戏楼是山西的标志,鳞次栉比的咖啡馆,逐渐成为上海的城市标志之一。沪上的咖啡馆,不仅见证了这座城市历史的更迭,亦上演了一桩桩与文化名人有关的雅事。
当下的上海,咖啡馆不仅是人们赏饮与聚会的空间,还是时尚文化的聚集地。许多咖啡馆还推出具有文化特色的周边产品,引领着年轻人的时尚潮流,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海咖啡消费指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上海共有6913家咖啡馆,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这些不断生长的咖啡馆,帮助上海塑造了海派咖啡的文化底蕴。在这里,怀旧与时尚并存,一杯咖啡入口,沁人心脾的不仅是咖啡香,还有醇厚的文化味。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4日16版)
沪上咖啡文化
漫谈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