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小米发布透明OLED电视引发巨大关注后,三星的透明手机再一次成为热点。日前,三星公示了透明OLED智能手机相关技术专利。此外,作为显示领域资深玩家的索尼和LG也同样在布局透明手机,不愿放过这块蛋糕。那么,透明手机是否有望于不久后走入消费市场?它的出现到底是大有可为,还是大可不必?
布局透明,彰显屏幕技术实力
在多数人对未来世界的畅想当中,一定有一块可操作的透明显示屏。任何电子产品,只要和透明沾上边,就会显得很科幻、很未来。
日前,小米透明电视已经发布,引来广泛热议,更有消费者热切盼望透明手机的出现。作为手机行业的领头羊,三星终于按耐不住,试图将梦想照进现实。
今年年初,三星向USPTO(美国专利商标局)和WIPO(世界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一项透明手机专利。8月27日,相关技术专利得到公示。
据悉,三星的这款透明智能手机机身轮廓与S10系列类似,采用黑色的边框包裹住透明屏幕,屏幕两侧为曲面设计。从手机中国查询的专利描述文件中了解到,该款透明手机最重要的核心部分——透明屏仍然采用OLED面板。
一直以来,三星在中小尺寸OLED面板技术上遥遥领先,先后研发了曲面屏手机、上下/左右折叠手机。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三星或许希望凭借透明手机专利再一次彰显其在屏幕显示领域的实力。
而同样作为显示领域老玩家的索尼和LG也在默默布局透明手机。
2018年底,曾有媒体报道过索尼的一项屏幕显示专利,这项专利于当年5月在WIPO提交,并于半年后公布了详细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星和索尼的专利中都提到了“透明”“柔性”两个关键词。
LG对透明屏幕的探索一点不比三星和索尼少。LGD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LGD多年来一直在探索透明显示技术,并引领透明OLED面板技术的发展,如今LGD OLED面板的透明度可达40%。
据了解,此前小米透明电视的OLED屏幕就是由LGD提供。不过,与三星不同的是,LG一方面积极抢滩大尺寸屏幕显示市场;另一方面,也考虑将类似的技术应用于未来的智能手机上。USPTO在2019年4月公布了一项LG的专利。据了解,LG在专利中也同样将透明柔性显示屏和可折叠屏幕两大“炫技”集于一身。
大有可为,还是大可不必?
如今,手机行业低迷,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有所减低。
据IDC数据,自2016年开始,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从14.72亿台降至13.7亿台。2020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0.6%,下降趋势明显。
为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手机的技术不断迭代,形态日新月异,这似乎都在成为推动透明手机出现的因素。透明手机是否有望进入消费市场?
赛迪智库集成电路所博士马蓓蓓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透明手机如果能正式出现在市场上,并且具备不错的实际体验感以及合理的价格区间,那么它很可能凭借新颖的外形以及超高辨识度,来激发消费者的换机意愿,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动能。
此外,对企业而言,通过研发和试生产,进行透明移动显示技术储备,以便未来与其他技术结合应用,则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不过,现阶段透明手机的大规模量产应该还未到时候。”马蓓蓓分析称,实现透明手机,不仅需要一块透明的屏幕,还需要手机中其他零部件也呈现透明形态,或以不影响观感的方式组装,难度和成本都较高。同时,在软件和系统方面也需要对透明手机的显示模式有所调整。
赛迪顾问高级分析师刘暾也持相同看法。他表示,在如今的智能机时代,虽然元器件的数量在不断精简,体积日渐压缩,不过手机里仍有诸多重要组件还很难实现真正的透明化,比如芯片、传感器、电路板、电池、摄像头模组等。其中,电池更被认为是手机透明化的最大“绊脚石”。
CINNO Research高级分析师刘雨实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从设计的角度出发,以当前的技术水平来看,比较合理的透明手机设计应该是像小米透明电视那样,除了透明屏幕外,其余组件全部堆积于屏幕下方。在智能手机进入全面屏时代后,这种过时的外观设计恐怕也难以吸引消费者。
此外,即便在外观设计上做出了妥协,手机的续航、散热等问题也难以攻克,研发难度很大。刘雨实表示,从使用的角度来说,透明设备引发了一个更为现实的争议,那就是显示效果与透明之间的矛盾。透明手机的屏幕很难保证良好的观看体验,如何在用户使用手机时不受环境因素影响,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其实,透明手机概念并非近几年的产物。早在功能机时代,就偶尔可以看到关于透明手机的资讯。例如,联想和索尼爱立信就曾推出过透明屏幕的手机,但因难看的外观设计、糟糕的显示效果以及高昂的价格劝退众人,最终昙花一现。
“高昂的研发成本注定高昂的价格,这些都让透明手机显得有些‘华而不实’。不过,透明显示技术却依然存在巨大潜能。”马蓓蓓表示,透明显示单独作为一种终端形态出现,对手机的实际功能性和体验性的提升或许并不明显。不过,透明形态未来更有可能是与柔性、可穿戴等其他发展路线相结合,综合提升移动电子设备的携带和使用体验。另外,在增强现实领域,透明屏幕或许也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作者:谷月
透明手机
数码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街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