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不少居民小区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升级传统门禁系统。物业管理者认为,人脸识别能够更好保障小区安全,提高小区管理智能化水平。然而,由于未事先征求意见强制推行,业主几乎没有选择权利,这加剧了人们对于个人信息泄露的担忧,由此引发不少争议。
数字化时代,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深度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为例,当大包小包搬运重物时,该系统“解放了双手”,确实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在疫情防控等特殊时期,人脸识别也提升了身份认证的便捷程度和效率,减少了高频次人际接触带来的风险隐患。
然而,在享受“数字化生存”便利同时,人们也在担忧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过程中的不透明与不确定性。特别是与指纹、声音、基因等用于身份识别的生物信息相比,人脸暴露程度较高,更容易实现被动采集,这也意味着人脸信息数据更容易被窃取。如果缺乏可靠的个人信息保护手段,将便利留给自己,将风险留给居民,小区物业甚至可能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
从法律层面看,目前对于人脸识别技术产品生产企业资质、产品的安全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数据的存储资质和时限,以及对已获取数据的使用权限等仍缺少明确规定。同时,生产企业和提供应用服务的企业在人脸数据存储和使用方面也缺乏透明度。护航人们的“数字生活”,就必须净化产业生态,补齐这些短板。
10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明确提出,在收集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明示同意。这一安全规范的实施,划定了人脸识别的安全责任边界,也传递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坚定决心。
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包括“刷脸”在内的所有技术推广,均要尊重个人选择的权利,维护个人信息安全。除了进一步完善数据管理、应用、流动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之外,对于人脸识别应用场景选择也应当更加谨慎,确保“刷脸”技术不被滥用,个人信息不被过度收集。同时,对于收集到的人脸信息如何安全保管、合理使用,也需要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者从技术、制度等层面出台全面细化的保护机制,为个人信息安全架起坚实屏障。唯有如此,人脸识别技术才能真正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更美好。
人脸识别
智能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街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