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人工智能公司云从科技在上交所披露上市文件,成为科创板又一家公开招股的AI公司。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AI行业逐步进入下半场竞争。之后,旷视科技向香港证券交易所提交了招股书,正式打响第一枪。今年,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先后跟进,开启上市进程。同时,商汤科技的上市传闻也从未断过。“AI第一股”之争变得异常火热。
云从科技此次公开披露招股书,意味着在经历3个多月的辅导期后,将面对二级市场的考验。
此次公开募股,融资规模预计为37.50亿元。募集资金所得净额将全部围绕其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展开,以持续提升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实力及产品能力,具体包括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云从科技2020年8月18日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此次公开披露招股书意味着其在经历3个多月的辅导期后,将面对新阶段的考验。
“AI第一股”竞争激烈 上市将加速赛道化
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AI头部企业中最年轻的一家。成立以来,云从共进行多轮融资,融资总额接近30亿元,创始人周曦控股的常州云从在云从科技的股权占比合计达23.2%。
据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将发行A、B两类股票份,周曦是其最大股东,拥有64.6%表决权。此外,中国国新、广州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佳都科技均是该公司股东。
当前,云从主要布局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业务线,核心客户包含中国联通、联想等企业及数家通信运营商,同时还服务于国家海关总署等政府部门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机构。
从招股书来看,云从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收入分别为0.65亿元、4.84 亿元和8.07亿元,2020年上半年收入2.21亿元。
亏损方面,2017年、2018年及2019年,云从科技的经营亏损分别是-0.68亿元、-2.71亿元、-5.06元。2020年上半年,该公司经营亏损达到及-4.05亿元。经过调整后的亏损净额,2017年、2018、2019年分别净亏损-1.06亿元、-1.81亿元、-17.1亿元,而2020年上半年,该净亏损达到-2.9亿元。云从招股书中预计未来两三年将触及盈亏平衡点。
亏损的不止云从一家。结合旷视、依图的财务数据,都处于亏损状态。目前来看,AI独角兽亏损已成为全行业性问题。
不过,由于AI技术的未来潜力,市场投资者对于AI企业的宽容度相对较高,更看重未来收入的增长以及业务指标的提升。
目前随着国内科创板审核条件的放宽,国内上市似乎是AI公司在国际环境更加严峻的当下最好的选择。其中,云从、依图均开启科创板上市进程;此前有消息称旷视正在筹备A股科创板上市,将以“A+H”股的方式登陆资本市场;商汤也多次被传正考虑在完成一轮融资后于A股科创板上市。
未来,商汤、旷视、云从、依图或将齐聚科创板。同时A股市场“AI第一股”的争夺也变得至关重要。
AI企业纷纷冲刺上市的当下,正是科技商业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AI市场很规模很大,上市潮有利于市场充分竞争,加速赛道化、龙头化,推动产业发展。AI独角兽冲刺资本市场,同时也具有示范意义,可以初步检验资本市场和产业界对于AI企业的态度。
AI小巨头再进化:差异化战略分割市场
江湖曾称旷视、商汤、依图、云从为AI四小龙,起始于四家创业团队均已以计算机视觉技术起家。但五六年过去了,技术变迁、行业逐渐成熟,他们已经由以技术驱动业务的模式,进化为技术和产业双轮驱动模式,在技术探索之外,也注重商业化发展。
随着模式和战略的转变,曾经的“AI四小龙”正在从狭义的人脸识别公司变成更综合的公司,各自的业务也在逐渐拉开差异,向不同的方向演变。
其中,商汤是AI平台型公司、AI算法提供商;旷视则是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公司,通过专注物联网等领域挖掘算法价值;依图将芯片技术与算法技术结合,向AI算力技术及产品领域发力;云从则聚焦人机协同战略,主推操作系统,面向行业提供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与解决方案。
以云从为例,2020年上半年,其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占比提高到46.61%,解决方案业务占比53.39%;而2019年占比分别为23.48%、76.52%;2018年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6.41%、93.59%。
可见,在行业大方向的解决方案之外,云从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占比在大幅提升,同时,基于操作系统的软硬件组合销售占比也从2017年的57.55%上升到2020年上半年的96.22%。
其创始人周曦在前不久也曾指出,由于目前人工智能存在不可解释、不可复盘的缺陷,云从科技将公司战略聚焦在人机协同上。
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已然成为AI公司最基础的底层技术,基于此各自探索出了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进化后的AI企业们在商业化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AI企业的主要的成本还在于技术研发投入,但技术本身的商业化空间和市场的打通,还需要持续很长时间。AI作为研发投入高、技术周期长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商业化仍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此外,上市只是第一步,前期的高估值可能只是暂时的,后期的发展还是要靠自身实力。上市之后,市场更关注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AI企业更为紧迫的是,如何更好完成商业化转变、如何在技术和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依然是日后面临的重大挑战。
新浪科技 杨雪梅
“AI四小龙”
亏损
“魔咒”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路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