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3C > 正文
世界还是“屏”的吗?
2021-04-09 16:23:41
文章来源
第一财经

  10年前,中国制造了全球一半的彩电,但中高端液晶面板几乎全部进口,进口量高居中国进口货物第四位,前三分别是石油、铁矿石、芯片。1979年一年,第一条引进的黑白电视生产线落户四川,第一条引进的彩色电视生产线落户上海,第一条引进彩色显像管生产线落户咸阳……它们技术源头都是日本。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在芯片制造方面,美国也曾同样教训过日本,一手把韩国、中国台湾扶植成行业巨擘。在液晶显示领域,韩国就是抓住了日本技术选择困难,完成了对日本的反杀。2003、2004年,是中国电视、显示面板制造业的悲伤时刻。


  和芯片一样,液晶面板也曾有一个悲伤的故事。


  10年前,中国制造了全球一半的彩电,但中高端液晶面板几乎全部进口,进口量高居中国进口货物第四位,前三分别是石油、铁矿石、芯片。


  当日历翻到2020年,芯片、石油、铁矿石继续把持着中国进口前三,而液晶面板在国际贸易中则实现了顺差。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前40年和未来几十年,“世界是屏的”极为传神。


  十年前,中国曾面临的“缺芯少屏”的困境。现在,“少屏”已经突出重围。


  液晶面板向下关联着电视、电脑和手机,向上关联着高端工艺、材料,居于产业链的中游,无论于产业变迁还是普通人的生活,意义都不同寻常——


  20年前,电视既是中国幸福家庭的标配,也可以说是中国“世界工厂”起步的地方。至于手机,如今已基本取代电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更是中国制造引领未来生活的标志。


  一个产业折射的是整个国家的筚路蓝缕。四十年的坚持才有今天的进步。国家间竞争,哪里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昔日重现?


  造电视大略属于工业2.0,而造液晶面板够得上工业3.0。为了这个进化,中国奋斗了40多年。


  00后很难想象父辈对电视的迷恋,就像他们的父辈无法理解00后会为了一款新手机彻夜排队。


  电视,被称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但直到1980年,中国电视普及率仅为1%左右。


  1980年,美国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在中央电视台首播,1984年重播,其收视热度都远超今天新手机的一机难求。


  中国改革开放,首要是启迪民智,造电视就成为最优先的工业项目之一。


  1979年一年,第一条引进的黑白电视生产线落户四川,第一条引进的彩色电视生产线落户上海,第一条引进彩色显像管生产线落户咸阳……它们技术源头都是日本。


  电视、显像管由此书写了中国最早的赶超故事。1985年超美,1987年超日,中国用了8年时间便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掌握了电视95%的价值链。直到液晶技术商业化,中国上升势头因为技术代差才被阻遏。


  这个历史轮回不经意间揭示了全球产业分工变迁的一个秘密,也给了中国产业进化一次最痛的领悟。


  按照前工信部部长苗圩的描述,全球制造业分成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


  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


  过去六十年,制造业的产业链基本是梯次传承,在东亚尤为明显,甚至形成了一个让很多国家羡慕嫉妒恨的“环”——


  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


  圈子里,大到一国,小至一个企业,技术壁垒把它们牢牢固定在价值链的不同层级上。掌握技术源头的国家和企业拥有最大的话语权。


  这种体验,中国人在2018年的贸易战中感受深刻。技术封锁,逼得出货量一度占据世界第一的华为手机业务大踏步后撤,和尖端芯片更是只能执手相看泪眼。


  在芯片制造方面,美国也曾同样教训过日本,一手把韩国、中国台湾扶植成行业巨擘。


  中国要打破产业链、价值链的魔咒唯有靠自己,靠创新,如同十四五规划说的那样,向上游靠近。


  在液晶显示领域,韩国就是抓住了日本技术选择困难,完成了对日本的反杀。


  2003、2004年,是中国电视、显示面板制造业的悲伤时刻。当韩国为了液晶连亏7年依然孤注一掷的时候,占据世界电视制造半壁江山的中国企业走错了路。


  中国8家彩色显像管的龙头企业,坚持的理念却是“只要有彩电就需要彩管”。彩虹集团甚至花了6亿引进日本的号称下一代的显像管生产线,结果引进就过时,成为压垮这家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反倒是之前一度贪恋等离子技术路线的京东方,吃一堑长一智,认准液晶,从此奠定了在中国液晶显示的江湖地位。


  之后的十多年,是液晶面板从韩国、中国台湾,最后到中国大陆的又一轮回。


  一口吃不出个胖子


  熟悉的路径依赖被打断,人们对赶超的殷切可想而知。


  芯片中国制造,本来很可能会是另一个版本的电视故事,只是在最后一刻横生枝节。


  2018年因此成了中国人对技术、对制造业最最关注的一年。《科技日报》当年曾经一气列出中国35项卡脖子技术,60多项未完全掌握的核心技术……


  人们巴不得每天一觉醒来,都有好消息。


  但是,制造业是需要慢慢积累、不断进步的,而且还要尽可能少走弯路。


  今天的人都觉得造电视、造汽车很容易,殊不知中国曾经犯过好几次战略失误。


  第一次是1973年,那是一个美国可出技术产品清单让中国选的年代。


  中国代表团访问美国康宁公司,为引进彩色显像管生产线做准备。为了展示自己的工艺水平,康宁公司向代表团赠送了彩色玻璃蜗牛,不料这被解读为“讽刺中国的发展像蜗牛爬”,引进工作因此被取消。


  一只蜗牛让中国第一条彩管生产线被推迟了6年。实现投产已经是10年后。


  第二次是入世后。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量技术引进,使得自主研发的动力不足,也缺失了独立性和战略判断力。


  结果入世时对汽车产业争取到的十年保护,反而养育了一个不思进取的怪胎。


  液晶崛起之初,汲取了历史教训的外企为了防止中国企业的竞争,一度拒绝与中国合资建厂。


  结果中国积累了20年的产业优势在一朝丧尽,在液晶流行的年代,中国电视近八成的利润外流,中国企业只能赚个组装费。


  1997、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让中国企业终于觅得良机。


  中国面板显示产业的重新崛起是和对手真刀真枪比拼的结果,所以不用怀疑中国企业家的战略决断力。


  中国企业凭借自己的成本优势,不断将韩日企业挤出中低端市场,凭借在中低端市场的步步为营、慢慢积累,不断为高端市场的技术开发提供源源不绝的能量。


  所以,面板显示领域的“中进韩退“,并非完全的自然转移的结果,这同时是一个中国产业界自主突围的故事,中国企业用技术和实力,让转移提前发生,这也保证了中国能够享受更长时间的技术和产品红利。


  破圈:潮头之争


  2020年,中国液晶面板产量占据了世界的50%。


  液晶面板完成了从美国完成理论研究,日本将其初步商业化,韩国超越,中韩两强并立到最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历史循迹。


  不过,中国企业不会再重复显像管时代的错误,新技术的布局与争夺早已悄悄展开。


  退出LCD的韩国企业,并没有退出面板领域,相反,三星在小尺寸OLED方面实力强劲,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AMOLED柔性屏方面技术领先;在下一代面板显示技术探索,比如MLED屏上也有丰厚的技术储备。


  早在冷战的美苏对抗中,技术的对抗就借用了太空竞赛“高边疆之争”的提法,意思是谁能把技术发展到对方无法触及的高度,谁就有可能占据优势,赢得胜利。


  当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生产电视、手机等终端产品,而是将中国制造提升到上游的面板,更上游的材料、装备,竞争就会变得更加白热化。


  如果不是美国制裁华为,可能很多中国人都还没认识到华为技术能力的强大,不知道芯片领域的板有多短。


  事实上,今天只有重视研发的企业才有资格参与未来的大国高边疆之争。


  外国在芯片领域对中国卡脖子的一幕,在显示科技方面极大概率不会上演。


  中国在液晶显示制造的领导地位,加上对行业和市场的敏锐度,以及新技术的持续注入都在表明,中国已经不再是当初只能跟在别人身后的追随者,而是已经能够把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


  结语


  大国科技竞争将在三个纵深维度展开: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尖端制造工艺。


  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和美国等诸多先发国家差距较大,但这个方面着急不得,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而在应用研发和高端制造方面,我们却可以凭借中国人的勤奋、聪明以及体制优势,一步一个脚印的缩小和先发国家的差距。


  中国的未来,需要的就是企业在一个行业一个行业,一项技术一项技术地不断积累和突破。


  剩下的唯有毅力与决心。


  竞争已经开始,中国,再无后退可言。


责任编辑:吴晗

屏幕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