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张子军这个教师节又是奔波两地,“上午到学校参加教师节大会,下午得赶紧赶回来,试验站里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张子军有两个头衔,一个是动物科技学院教授,一个是安徽农业大学设在安徽定远县的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站长。
“张老师生活里就没有节日这个说法,每年的教师节,不是忙着在羊场搞研究,就是在生产一线忙试验站的工作。”孙智鹏是张子军的博士研究生,从本科大二的时候跟着张子军搞大创项目,再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孙智鹏和他的师兄弟一样,感觉“张老师就像家长,对学生关怀无微不至。”但张子军的学生可不好当,一年多时间有多半都在农村试验站里,“光这一点,很多学生都未必能坚持。”
“农村天地太广阔了,学农业,不到农村来,很难出名堂。”孙智鹏经过多年的“摔打”,如今可以独当一面。
最近,孙智鹏跟着张子军在建设中国肉羊遗传资源库项目,张子军不仅手把手教,更让他主动挑担,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很快,孙智鹏就搜集到30个优质的遗传资源,“预计年底能达到50-70个,种质资源是核心竞争力,不仅能保护我国优良的地方品种,在此基础上进行品种培育和改良,将为我国肉羊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孙智鹏信心满满。
张子军带学生没有过多的“花活”,他认为,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为了在农村搞脱贫攻坚,他把爱人和孩子都从省城接到了县城,即使这样,他一年也有三百多天在试验站度过,哪怕离县城家里只有不到半小时的路程,他也很少回去。
看到老师都这样,孙智鹏和师兄妹们都觉得,在农村确实不如城市方便,“但对于我们这些搞农业研究的来说,你不到农村去,不身临其境,对农业的理解就不深入,搞学问就容易脚跟不稳。”
孙智鹏记得,有一次,为了攻关一个关键技术环节,张子军带着他在站里的实验室熬了一个通宵,一次次做实验,一次次分析数据,直到最后取得成功。
“我从张老师身上还学到了严谨的科学精神,必须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给老师最好的教师节礼物,就是继续沉下心来做学问。”孙智鹏说。
“上午在学校跟同事们交流一下几年来的工作体会,下午就得赶快赶回来,最近在和企业谈合作,推进当地草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目前是关键期,得赶紧把一些合作细节敲定下来,这样我才放心。”张子军说。
“我们做老师的,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们养成好品质、掌握真本事,这也是我们能够给予他们的礼物。”
像张子军和孙智鹏这样的师生关系,在安徽农业大学还有很多。该校党委书记江春介绍说,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我们就面临“怎样育人”的问题,要让家长满意、社会放心,很重要的就是通过教师实现“立德树人”,我们的每名教师都担任着“育人”的重任,不仅教知识,更教品德和言行。
因此,在安徽农业大学,学生不仅在课堂,更在广袤的田野,教师不仅在讲台,更在脱贫攻坚一线。
江春说,我们希望通过教师的“德”引导学生的“行”,通过广大教师走入“田间地头”引导学子们投身“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更愿意看到更多的师生在脱贫攻坚一线度过不一样的教师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曹雷)
作者:方梦宇 曹雷
教师节
农业研究
脱贫攻坚
立德树人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