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教育 > 正文
理解孩子其实是理解我们自己
2020-09-09 10:41:45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1世纪已经过去了20年。如今子女教育焦虑已成为城市年轻父母的普遍痛点,然而《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李峥嵘 著 工人日报出版社)却试图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时刻,焦虑并不必要,科学应对才必要。

  

  该书作者李峥嵘以专业知识和人生智慧,更以母亲那柔软而通透的心,去体察孩子“问题”行为之下的心理密码。比如偷窃可能是一种吸引注意力、求救的行为,磨蹭是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与成人不同,特别黏人是恐惧危险、寻求保护的生物进化本能,等等。她认为,孩子是父母的镜像,孩子的问题多半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父母必须学会认识自己的问题,比如孩子说,“我不跟妈妈好了,我跟爸爸好”,可能是因为父母在某些时刻让孩子感到爱是有条件的;为人父母后的“睡眠拖延症”,可能是因为成人自己对生活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摸清这些底层心理密码,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

  

  该书尊重并欣赏生命的参差多态,作者理解的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因为排列组合的方式无穷尽,所以每个孩子都不同,相互间不存在可比性,优秀是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她认为,对于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既可以从科学的、事实的角度回答,更可以以文学的、哲学的方式回答,因为孩子迟早会自己发现答案,重要的是情感交流。她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的不要要求孩子;“己所欲亦勿施于人”——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加诸孩子。她说世界一日千里,我们不该再以过往的经验去规划孩子的未来……在这个教育子女被叫作“鸡娃”的年代,这些观点未免显得佛系、不合时宜,但当你冷静下来,你又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种选择。毕竟,相对于培养一个会考试的孩子,培养一个人格强健、精神宽广的孩子显然更加重要;何况这二者并不矛盾,很多时候是正相关的。

  

  《小王子》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读《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这本书,我最深切的感受是,与不少父母认为“小孩子懂什么”,把孩子当作智力发育未完成的动物不同,作者真正把孩子当作“人”,有思想有感情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她重视孩子各种微妙的想法和情绪,像理解成人那样去理解他们。在我看来,这本书与其说建立在心理学、教育学之上,不如说更多地建立在成熟的知识女性对个体人类处境设身处地的理解之上。

  

  《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倡导享受与孩子一同成长的过程,作者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爱,体验精神的探险,体验一天比一天更完整的自我。作者的涉猎如此之广,阅读中,你会时不时有种“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一点”的感觉,比如你会知道《维纳斯的诞生》的作者波提切利的名字实际是个绰号,是“小桶”的意思。她在书里谈到爱,谈到性(如何跟孩子谈性),谈到死亡(怎样帮孩子认识死亡)……所有这些都令这本书是一本优秀的教育子女之书,同时又不止于如此。

  

  多数成年人或多或少都带着童年的创伤,都期待被治愈。这本书以智慧、以爱来理解和包容孩子,进而理解和包容这个世界,作者会告诉孩子:“大自然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东西。”她对万物众生有一种慈悲的理解,一种体贴的同情,一种温柔的怜惜。有孩子的人读这本书,学会如何与孩子相处;未为人父母的人读这本书,学会如何与自己内心的小孩相处,如何与童年、与这个世界和解,得到心灵的抚慰。

  

  (作者系南京大学文学博士)

  

  作者:邹世奇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09日第11版 版名:读书周刊·校园书香


责任编辑:李盛芳

孩子

父母

人生智慧

子女教育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