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教育 > 正文
根植红色文化 打好人生底色
2020-09-22 10:14:34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辽宁省凌源市三十家子中心小学是位于冀蒙辽三省份交汇处的一所农村小学,它南连发达的京津冀,北接绿水青山的内蒙古大草场。这里既不是革命圣地也不是伟人故乡,却系统地搞起了红色文化教育,那么这所学校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从办学之初,学校就一直在探索红色教育发展之路,这些年来学校始终围绕“红色文化点燃梦想,根植教育奠基人生”的办学特色,将“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作为学校的校训,努力营造“养德、励志、正行、健美、向上”的校风、“德艺双修,立己达人”的教风和“放眼读书,立根做人”的学风。

  

  践行红色文化,继承优秀革命传统

  

  红色文化是自信的支柱。凌源市三十家子中心小学根据“利用”“发扬”和“传承”这三方面的要求,深层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把践行红色文化、传承革命优秀传统作为增强爱国热情、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举措,走出了一条具有凌源特色的红色教育新路。

  

  在没有红色资源的情况下,广大师生、家长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打造出了一个红色校园,并将红色文化的弘扬分为了朴素篇、经典篇、拓展篇三部分。其中,积极乐观、树立远大志向、爱国爱家、知行合一、修正等精神在这里发扬。

  

  将红色文化教育与红色研学旅行相结合。培养红色情结,播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因子。其中以“农耕”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体验农民的辛苦,理解父辈的艰辛,感恩父母、感恩家国。

  

  为了让少有机会走出大山的孩子们也能近距离接触红色基地,学校党员教师亲手制作了“中国12个红色基地区域微景观”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长城”等剖面图。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在这样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中,一定要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努力学习,拼搏向上。

  

  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常规工作相结合。三十家子中心小学科学谋划、因材施教,把践行革命红色文化融于课堂,融于日常学习生活。创设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班级文化;举办各种各样的红色社团活动;开设了“红色之声”校园广播站;建立了一系列师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制度和评价体系;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组织学生进行红色书籍阅读、红色舞蹈汇演、红色升旗仪式、红色征文比赛,真正做到了红色文化教育常态化。

  

  践行红色文化,照亮立德树人之路

  

  建设校园文化,注重文化育人。凌源市三十家子中心小学以“红色文化”为基石提出“朴素、经典、拓展”3个篇章,将这3个篇章的内涵融入到学校文化理念中,用“一景一色”“一草一木”营造育人氛围。学校利用均衡发展迎合契机,分别打造了以毛泽东诗词、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墙体文化。并更新、重塑了红色文化综合馆、艺术馆、党建室、档案室、图书室、科技馆、微景观室、手工展室等八大展室,努力引导学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教材是落实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为了让红色文化育人理论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心中,学校主持编写了《红色文化伴我成长》《魅力中国红》《历史上的今天之红色记忆》等系列红色校本教材。

  

  践行红色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新方向

  

  学校在办学之初就将红色文化确立为教学管理的指导文化,抓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铸就了一个“团结奋进、无私奉献”的团队,培养一批团结奋进的学生。

  

  2016年规划课题“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及实效性的研究”被朝阳市师院批准立项,现已结题。2016—2017年度被评为辽宁省文明校园。2017年《红色文化伴我成长》获得朝阳市首届德育校本教材一等奖。2019年《辽宁教育》第八期(下半月)管理版刊登学校3篇关于红色文化的论文。在“辽宁教育·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爱你中国》活动”中,获得专家好评成为开篇之作,并被凌源市命名为“红色校园”,成为教师、学生及党员干部的“红色教育基地”。

  

  春风化雨,润泽山川大地;桃李芬芳,迎来满园春色。凌源市三十家子中心小学以德育工作为突破口,成功实现了以红色文化为基础的校风、家风、学风的建设。在德育春风的吹拂下,在“三大篇章”的浸润下,三十家子中心小学在探索红色教育的道路上必将开出更绚丽的花朵。

  

  (辽宁省凌源市三十家子中心小学校长 岳廷君)

  

  作者:岳廷君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22日第10版 版名:教改风采


责任编辑:李盛芳

红色文化

立德树人

感恩家国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