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教育 > 正文
海外硕士申请如何顺利通过面试?
2020-11-20 10:18:03
文章来源
羊城晚报

  牛津大学 图/视觉中国

  

  目前,部分海外名校热门专业的第一轮硕士申请正在紧张进行中,除了递交常规的申请材料外,报考中国香港、美国等地的研究生,通常还要过面试关。那么,硕士面试一般都有哪些形式?申请者们该如何通关?

  

  面试的形式多种多样

  

  留学院校硕士面试的形式一般包含线上面试、电话面试(非正式)以及现场面试。另外,美国一些大学还有“第三方面试”,选择与第三方机构签约合作,一般都是由申请人录好视频,再由机构统一发给学校。受疫情影响,今年更多院校加入了线上面试的行列。

  

  据了解,一般美国院校硕士面试的形式包括视频录制、Skype面试、电话面试和on-campus面试。Skype面试前,学校一般会先邮件告知可面试时间,面试可见对方图像,所以体验感较好;多数情况下,院校会提前约定时间以及询问好联系号码才进行电话面试;on-campus面试则是在国内某个地点集中面试,是某些院校或者部分专业的习俗,比如音乐类的绝大多数会邀请学生去到美国进行现场演奏。

  

  英国面试形式主要是视频面试, 由学院的教授与学生进行面谈;如伦敦大学学院的管理学院的线上系统面试,学生登录面试链接,由系统推送面试问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录视频;还有学生录视频进行个人陈述。

  

  澳大利亚的硕士申请一般很少需要面试,偶尔会有小部分大学的艺术类或医学类的专业需要。一般是通过网络线上的形式做视频面试,或者通过在中国举办招生面试会,又或开放日做线下面试。

  

  “考生需要先了解清楚目标院校的录取要求,包括对学术背景、成绩、作品等的要求,还要充分了解该所院校和专业的特色以及发展前景。应对现场面试,需要提前练习口语,尤其注意日常的交流。 无论哪一类的面试,个人的形象整洁,面试周边环境适宜,谈吐沉稳愉快,都是需要提前准备的。”启德留学张燕艳表示。

  

  准备面试,也是讲技巧的

  

  就读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小钰对记者介绍道,当时他读研选择的方向是商科,面试是在电脑上进行的。面试过程不是与教授的实际对话,是网页视频录制的形式。面试有6道题,包含自我介绍、性格、爱好、经历等,还有一个与专业相关的题,每一个题目都有20秒的准备时间,一分钟左右的回答时间,只能回答一次,整个面试过程需要30分钟左右。他表示,准备时,可以先去各大平台搜索面试经验,再找一些在读的学长学姐分享经验,还要多进行模拟练习,“比如:自我介绍是可以提前准备的”。

  

  琥珀教育黄慧表示,面试时题目虽然不固定,但规律也是有迹可循的。硕士申请最常见的话题往往包括以下几部分:自我介绍;选择该学校、专业或课题的原因;人生规划;关于日常生活状态等。在整个面试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水平、思维逻辑和情感表达的能力,都会影响面试结果。所以,要想对面试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要从“技术”和“心理”上击破障碍。

  

  唐泽坤表示,研究生申请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与素质。面试前,应该提前了解专业信息,搞清楚所申请专业的课程,对应的就业方向等,并按照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好答案并提前排练。他提醒考生,在准备时,切忌死记硬背一些答案,而是要展示个人的价值,因为从校方的角度看,“学生能为学校的研究生计划和研究贡献什么?”、“学生具备哪些技能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帮助?”等,都是要考查的重点。

  

  面试时,处乱不惊很重要

  

  业内人士提醒,面试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相当于与考官在聊天,学生从心态上保持放松才能呈现出最好的状态。如果因为不自信而说话过快、断断续续,或者表现出紧张的肢体语言,都会让你的面试减分。

  

  黄慧表示,考官不一定只会提问专业性问题,还可能会根据考生的特点抛出一些随机话题,例如,解释一下学生名字的来历,对一件社会事件的看法等等。相比起答案是否合理,教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视野、综合素质、思维活跃度,以此了解学生是不是他们想要录取的那种人。因此,遇到意料之外的问题时,不慌不乱,随机应变,才能给考官留下好印象。如果能在面试过程中主动引导考官,将话题引向自己擅长的领域,基本上就是面试的“高手”了。

  

  不少面试考生对院校不了解、没听懂问题就急于回答等,可能会给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导致分数不高。启德留学孙芬表示,若是现场面试,即使遇到部分问题和内容不是自己擅长领域,不妨先对面试官报以微笑,可就该问题表达自己阶段性不足,但是通过学习以及自身的其他优势,足以弥补并最终能成功完成项目的学习。

  

  (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通讯员 陈焕明 李适雅 黄赟莹 梁咏雯)


责任编辑:陈诗霭

海外

硕士

面试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