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思维的魔方》《形势与政策》《汽车底盘构造》《大数据与城市规划》《人格心理学》《中国传世名画鉴赏》……教育部近日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批被喻为首批“金课”的本科课程共计5118门,覆盖各省份和所有本科专业类。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旨在示范带动更多高校和教师积极参与,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也是力求通过提升大学课堂课程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效能,改变部分学校轻教学、重科研现状,助力大学回归育人之本,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金课”的认定,对广大本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们口中的所谓“金课”,是指内容丰富、视野前沿、方式创新,学生收获大、挑战也大的课程。随着打造“金课”要求的提出,任课教师对于课程设计的投入度将显著增加,高校对于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也将进一步优化,这将倒逼广大学生在学习上更投入,对待课程更上心、对待考试更用心。
这也对广大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段时间以来,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高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碍于过往的评价体系,一些教师心中存有“课教得再好,不如发表一篇论文”的认知。一下课老师就不见踪影,一学期下来,学生难得和老师深入交流几次的场景也屡见不鲜。“金课”的认定,为广大热爱教学、热爱课堂的老师注入了动力,也鼓励广大教师进一步在课程研发、课堂讲授、评价考核上下功夫,在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上花精力,从而做到用心打磨课程、潜心钻研教学、静心陪伴学生成长。
当然,这对广大高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考核标准和相应的制度体系上,进一步强化本科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突出地位,向教学业绩好、课程建设好、学生口碑好的老师给予适当倾斜,让“金课”建设与科研成果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鼓励更多乐于教学、善于教学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脱颖而出。
推动“金课”成为学校育人文化的常态,任重而道远。需要高校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需要鼓励院系重视教研活动,推动集体备课,新教师与资深教师相互听课、充分研讨;需要推动教师主动拓展学术与行业、产业的对话和沟通渠道,将科学前沿和社会需求及时反映到课程内容中,推进课程内容与形式的与时俱进;还需高校充分挖潜教学单位和相关机构协同育人的内涵与潜力,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大学教育,育人为本。改革深处,课程为要。以“金课”建设强化教学的重要地位,完善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才能真正提升大学育人“成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人民日报记者 赵婀娜)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