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教育 > 正文
校园里跨界课:英语课上学地理 语文课上讲生物
2020-12-07 09:37:53
文章来源
北京晚报

  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最潮湿的地方是位于卡西山地的乞拉朋齐……一篇英语阅读短文,同时成了学习世界地理的好素材。日前,在人大附中通州校区高一课堂上,地理老师和英语老师共同打造了一节“气候的‘最高级’”课程,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跨学科体验。

  

  跨学科教学融会贯通

  

  分析文本、了解极端气候的英语表达方式……在英语老师高卓群的带领下,课堂有条不紊地在推进。紧接着,一场分组互动将课堂推向高潮,同学们化身主持人、当地居民、政府官员,共同在一场气候变化论坛上探究极端气候的成因及影响。“今天的论坛还特意请来了气候专家为我们做专业解读。”掌声之后,地理老师王子怡化身“气候专家”登台亮相,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等方面进行了极端气候成因分析。

  

  “这样的跨界太新鲜了!”课程结束,学生还沉浸在这股新奇劲儿里。跨学科融合的初衷当然不只是新鲜,人大附中通州校区书记、常务副校长徐良云介绍,在新课程、新教材中,同一知识点出现在不同教材中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有的学生来说,自己就能很好地融会贯通;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会觉得散落在不同学科里的知识点很混乱,相互联系不起来。”在此背景下,学校鼓励各学科老师之间进行创新性的合作,让相同的知识在不同学科间流动起来。目前,跨界的探索已经覆盖了所有学科。比如,学生可以在英语和物理课上学习生活中的静电,在生物和化学课上揭开碳酸饮料的真面目,在数学和化学课上寻找生活中的酸碱指示剂……未来,学校还将对“跨界合作”的案例进行梳理,形成范本。

  

  多学科老师一起上课

  

  不止是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多学科老师同上一节课成了不少学校的“新时尚”。比如,在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一堂由语文老师和生物老师共同执教的《实用类多文本阅读的过程与方法》,日前进行了校级公开课展示。学校表示,以语文的实用类多文本阅读为切入点,为的是培养学生从文本资料中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将这种阅读方法与思维能力迁移到生物学科的科普阅读信息提取中。在汇文中学的《建筑艺术》选修课上,美术、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老师齐上阵,一起带学生给野鸭打造一个完美住所。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课程二室主任江峰说,在知识大融通的时代里,跨学科的融合或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和常态。在节省课时、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跨学科的融合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学科融合时,教师要进行教育观念的变革,淡化学科本位的意识,更加深刻地理解所教学科的本质。(北京晚报记者 牛伟坤)


责任编辑:王浩宇

中小学

中考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