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图片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有合理的规划,也能为有创业志向的同学找到发挥自我潜能的路径,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因此,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需求、困境,有利于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大学生自身得到发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在校大学生就业倾向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显示,虽然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就业观念与就业意识,并且在就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做了多方努力,但是在就业倾向和生涯规划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亟待培养
近九成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但仅一成多大学生有清晰的职业规划
一些学生存在“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发展无意识、生涯无规划、学习无动力”等现象。缺乏规划的大学学习生活,对未来的就业与发展都有很不利的影响。
调查发现,将近九成的在读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重要的。
数据显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的大学生比例为42.8%,比较重要的比例为46.9%,二者合计89.7%。年级比较发现,低年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更重要,而高年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重要的比例最低。
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大学生对于自身今后职业发展有大致规划,其中有规划但没有详细步骤的超过四成(44.9%),有规划方向但没有深入考虑过的占三成(34.2%),有清晰规划的仅占一成(13.7%)。
年级比较发现,五年级及以上的大学生有清晰规划的比例最高(19.5%),其次是四年级(16.7%),而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大学生比例略低。可见,高年级的大学生有职业规划的比例更高,比低年级的大学生高出约6个百分点。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毕业的临近或进入更高年级,大学生开始考虑更现实的就业问题,因此职业发展规划成为大学生考虑比较多的问题。规划要及早开始,这样才能在几年里更好地按步骤、有节奏地实施规划,而不至于临时抱佛脚,也不至于让规划成了束之高阁的“课堂作业”。但是数据显示,大学生中,没有规划的呈现“U”形分布,大学一年级学生没有规划的比例最高(12.7%),随着年级升高逐渐降低,到了大学五年级没有规划的比例又呈现上升趋势。
逾三成大学生具有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考证”成为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主动还是被动,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主动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与职业目标为出发点,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及发展需求,全面融合多方发展资源,对就业前的职业准备有通盘考虑。而被动的职业生涯规划,则易流于“随大流”,有的学生或许被裹胁向前,也有的学生则在盲目中迷失了自我的发展目标。
调查数据显示,有三成大学生(31.5%)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主动的,有50.3%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既有主动行为也有随大流的情形,还有一成多表示说不清(10.3%),有7.8%承认是随大流。可见,多数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参半。
年级比较发现,低年级学生规划意识更强。数据显示,能主动规划职业生涯的一年级学生38.8%,二年级31.4%,三年级29.5%,四年级32.4%,五年级及以上34.2%,可见一年级比其他年级高出4~9个百分点。而高年级学生随大流的人数较多,大学四年级学生、五年级及以上学生随大流比例分别为9.0%、8.2%,比大学一年级分别高4.8个、4个百分点。
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或渠道来逐步靠近职业目标、培育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数据显示,参加各种职业证书考试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方法(47.2%),其次有四成多通过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人脉(43.1%),排在第三位的是涉猎相关领域知识(39.4%)。而到相关领域实习仅三成多(34.9%)。另外,选择坚持学外语、自费参加培训的比例分别为33.3%和11.2%。
男女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所采取的行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在职业证书考试(52.4%)和坚持学外语(38.5%)方面均远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更倾向于以学习与培训作为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男生更倾向于实习(35.2%)与参加活动积累人脉(41.0%)等实际行动来作为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虽然低年级学生具有更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从职业生涯规划发生的实际行动来看,各项规划都随年级增长实施得更多,到三四年级时达到顶峰。说明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们开始采取更多的职业生涯规划行动。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低年级学生课程较多,虽有主动的职业生涯规划意愿,但能实际参加考证、实习等活动的比例较少,另一方面可能因为高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虽然不强,但受到就业压力及同辈群体的影响,其职业生涯规划实际行动的发生率较高。以考证为例,一年级学生考证的比例为28.2%,四年级为51.6%,比一年级高23.4个百分点。五年级学生的数据有所回落,可能是因为很多学生在三四年级时已经考过各类证书。
2.大学生职业规划相关培训急需加强
逾六成大学生没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类的教育培训,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近九成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
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特征与规律,学习结合自身条件与需要设计生涯规划图景的方法,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更有效。因此,参加相关的教育培训,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数据显示,有37.4%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类的教育培训,62.6%没有参加过。参加相关培训的大学生不足四成,这说明多数大学生缺乏相关的培训,也许重视程度不够,也许当地缺乏教育条件。
对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类培训的大学生进行统计发现,学生参加的培训近九成(89.4%)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可见,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类的教育培训具有主导作用,在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次为社会组织(13.1%)和团组织(12.9%),二者相差无几,均占一成左右;而学生参加由政府部门组织的教育类培训较少。
性别比较发现,女生到就业指导中心参加培训的比例高于男生,男生通过社会组织或团组织活动等参加教育培训的比例更高。数据显示,女生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比例(91.2%)高出男生3.8个百分点。
年级比较发现,高年级大学生参加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育培训更多,大学一年级学生参加社会组织、团组织、政府部门的培训较多。四年级学生比一年级学生参加就业指导中心培训的比例高5.8个百分点,一年级学生参加社会组织、团组织培训的比例分别比四年级高7.4个、9.6个百分点。这可能是因为低年级学生就业压力还未来临,他们更多喜欢社团组织、政府部门组织的、内容更宽泛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而高年级学生更希望就业指导中心给他们带来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六成多大学生参加过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近六成大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对自己帮助大
参加培训、接受就业指导、实习见习,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培训与指导,使学生在入职前能结合自身素质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
数据统计发现,六成多大学生参加过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或讲座(65.1%),没参加过的比例为34.9%。可见,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参与程度尚可,但是还不尽如人意,刚刚达到“及格”水平。
年级比较发现,大四学生参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大三、大二、大五、大一。四年级学生参加就业指导课的比例为75.6%,比一年级学生高36.8个百分点。可见,在本科教育阶段,年级越高,学生参加就业指导课的比例越高。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参加就业指导的比例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对于本科生来说,毕业在即,就业指导成为学生找到理想工作岗位的“救命稻草”,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得到缓解,或者就业难度减小,因此参加就业指导课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
数据统计显示,有57.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对自己帮助大,其中认为有很大帮助的比例为18.1%,认为有较大帮助的比例为39.5%。也有不足一成的学生认为帮助较小、没有帮助(3.5%、1.2%)。
性别比较发现,男生认为就业指导课对自己帮助大的比例比女生高6个百分点;年级比较发现,低年级学生认为帮助大的比例最高,其中一年级为78.9%,接近八成;而二年级的比例为63.2%,三年级为55.4%,四年级为48.8%,五年级及以上为62.7%。
通过对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进行比较,高职高专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帮助更大(61.1%),高于本科(56.5%)和研究生(48.6%)。对研究生帮助较低,帮助程度一般(46.1%)的占比近一半,远高于其他两个学业阶段。
同时,调查发现有59.0%的大学生在学校里有过实习或见习经历。年级比较发现,随着年级升高,大学生对实习的参与程度逐渐升高。其中,比例最高的为四年级学生,有八成多大学生有实习或见习经历(83.0%),与一年级大学生相比高了54个百分点。到五年级及以上的大学生,实习或见习的参与度有所下降(64.9%),比四年级低了18个百分点。对参加实习的2355名学生进行统计发现,有42.3%认为实习对今后就业的帮助非常有用,有47.7%认为比较有用,合计90.0%的学生认为实习或见习对就业有帮助。可以说,通过岗位体验与实践,的确对学生选择就业目标、适应就业岗位有很大的作用。
3.采取系列措施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
针对大学生缺乏清晰职业规划、求职前准备不足、自我定位不够清晰、对职场能力素质的需求不够了解等问题,建议采取系列措施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性。
出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层指导框架,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提供“各取所需”的分层教育内容,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
建议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学校要将“自选动作”与“必做动作”结合起来,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接受必需的就业教育。
建议配备专兼职的生涯规划教师队伍,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对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职教师要有一定的资质要求。例如,加拿大要求从事就业指导的咨询师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或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学位,并有一定工作经验,要求指导教师或管理员具有人文科学方面的硕士学位。对专职教师还要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
大学生的见习实习应得到全社会的支持,要把“请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瑞典、德国、瑞士、美国等国家特别强调企业责任,各学校都与附近的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去学习和体验。如在瑞士,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参与了学徒培训,他们和学校一起确定教学和考试内容,向学生介绍企业情况,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还提供部分工资。一些企业还出资建立了培训中心和实习车间。建议整合高校所在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共享的职业体验平台。
针对一些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枯燥、形式单调、功能单一等问题,建议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丰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于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从而积极引导和推进大学生就业。
同时,高校还要给学生体验真实社会的机会。譬如,日本政府就曾经为了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设立了各种专门机构来协调大学生的就业体验,例如成立了“学生职业综合支援中心”、推广“就业体验制度”等。高校应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充分用好团委及社团的组织优势,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丰富的社会实践等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素养和就业能力。(作者:孙宏艳,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
应届生
大学生
就业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