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教育 > 正文
强化创新理念 弘扬向上学风
2020-12-28 11:21:19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讲台上,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讲述着脱贫攻坚给自己家乡带来的改变;讲台下,老师和学生们认真倾听一个个鲜活的脱贫故事。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小先生”讲扶贫的思政课颇受师生欢迎。学生们积极参与,思政教育入脑又入心。

  

  日前,哈尔滨工程大学被授予“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有传承、有特色、有典型的“三讲三有”特色校园文化正逐渐形成。

  

  “我非常高兴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来自贫困地区的船舶工程学院大三学生侯祥雨走上讲台,讲述中几度哽咽。

  

  年年都有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如何做到入脑又入心?马克思主义学院两位“80后”教师金璐璐、刘禹辰了解到学生中有的参加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家位于边远贫困地区,本身就是扶贫对象,于是他们大胆创新课堂形式,让学生走上讲台,用亲身经历讲述脱贫攻坚成果,让政策理论“沾泥土”“带露珠”。

  

  就这样,超过1000名的哈工程学生,主动走上讲台,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扶贫故事”,讲述自己家乡的变化。

  

  为加强思政工作主力军建设,哈工程还坚持职称评聘“三单”政策,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职称评聘实行单独标准、单独指标、单独评审,辅导员中产生了3名正教授、17名副教授,近3年有3人入选全国和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哈尔滨工程大学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哈工程校园共走出杨士莪、杨德森、徐玉如等多位院士。近3年来,学校涌现出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一批典型。

  

  “一项技术在理论上再完美,不能实际应用就等于零。工程问题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水声工程专家杨德森院士的治学理念,也是哈工程师德师风的生动诠释。

  

  建校以来,“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的教风和“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被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如今,哈工程进一步严把教师入口关,增加思政面试环节;建立两谈三审一承诺制度;实行师德师风考评一票否决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贯穿教师评价全过程。

  

  “学校鼓励师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行动,聚焦核心技术,解决多项‘卡脖子’难题。”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高岩介绍,全校师生传承创新理念,哈工程学生代表队连续两年捧起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冠军奖杯。

  

  蛟龙号潜水员唐嘉陵带领学生遨游深海;南极中山站5名队员揭秘科考生活;第九次北极科考队成员韩笑与学生们探索冰川奥秘……这群行业精英、学术专家都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海洋中国》的主讲人,课程因疫情原因改为线上开讲,效果却丝毫不减。只有145个选修名额的网课,每次开播都挤进200多名学生。

  

  “紧扣学校办学特色,以有情有爱、有温度的课程,树立同学们热爱、投身专业领域的信念。”该课程主要负责人严汝建说。

  

  为传承红色基因,哈尔滨工程大学着力打造哈军工文化园,其中哈军工纪念馆开办的“军工往事”专栏,大力弘扬哈军工前辈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服务国防的忠诚报国情怀。

  

  “学校坚持建设特色文化校园,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将思政教育与学生活动结合、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感、增强自豪感。”机电学院辅导员房帅说。


责任编辑:王浩宇

大学生

创新

脱贫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