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2月2日上午10点,滨洲铁路兴安岭隧道内,海拉尔工务段博克图桥隧养修工区班长于帅带着9名工友正在隧道内打冰。隧道壁上的冰层最厚达50厘米,最高的冰柱有一人多高,一镐下去,冰水夹着冰块溅在于帅脸上,即便戴着口罩,也能感受到刺骨的寒凉。
冬季的兴安岭,最低气温达-40℃,加上隧道建设年代久远,受山体积水影响,隧道拱顶及边墙上经常会结出冰柱。不及时清理,会影响铁路运输安全。“这条隧道平均每20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通过,春运期间密度更高,我们每周都要集中清冰,保障列车运行安全。”于帅喘着粗气,边刨边说。
兴安岭铁路隧道始建于中东铁路时期,距今已经有118年的历史,全长3.1公里,是滨洲铁路线上最长的隧道。贯穿其中的滨洲铁路,起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终点为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从满洲里站向西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是林牧区百姓出行、煤炭运输的生命线。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23%的中欧班列由此经过,作为连通欧亚大陆的重要铁路通道,滨洲铁路年货物运送能力超亿吨。
“脚下滑,大家注意安全。”清冰作业时间有限,他们锹镐并用,不但要清除隧道内墙积冰,还要将积冰装袋。12时40分,两个小时的“天窗”作业即将结束,于帅带领大家将清除下来的150余袋积冰码放好,此时的他已腰酸背痛,棉袄也被冰水浸湿冻硬。
“在我们老家,超过百年的建筑都是历史文物,没想到我现在就在修文物。”于帅说。老家在内蒙古通辽的于帅,2014年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工作,与他同来的还有14名90后大学生。他们的到来,使平均年龄52岁的工区一下子年轻起来。
“刚来的时候感受最深的就是风冷、雪大。第一次出去作业,我踩到雪窝里,没进了半个身子,还是他们硬给我拽出来的。”来自山东济南的鲁春旭笑着说。
作业完,他们收拾工具往工区走。工区在当地一个村子里,离隧道300多米,附近人烟稀少,除了高高的山岭,就是长长的铁道线。村子很小,都是低矮的平房,半山腰上工区的二层小楼是这里最显眼的建筑。
为方便日常作业,于帅和工友们每周只能回镇里一次,赶上施工作业,要在这里住上一个月。村口仅有的一家小卖店,商品也少得可怜。这里的寒冷和荒凉曾让习惯城市喧嚣的年轻人倍感孤独和失落。“刚来的时候,没有网络、没有电视,进了村仿佛与世隔绝一般。”于帅坦言,自己有过离开的念头。
为什么没走?“和老师傅们相处久了,越待越有感情了。”于帅说,工区里老师傅们像对待子女一样照顾他们。山西的温锐敏爱吃面,厨师就自学面艺;杜海吃鱼过敏,那就给他单独炒菜。近年来,工区环境不断改善,网络、电视相继开通,食宿条件也越来越好。
“留下就要干出个样来!”于帅在心里打定主意。作业时,他跟着老师傅,认真请教,闲暇时间自学充电,很快成了青年突击队的带头人。几年工作下来,于帅感受到这条铁路的重要意义,安心下来做百年隧道的“守隧人”,在这里娶了媳妇,成了家。
“这些大学生大部分家在外地,有的都没见过雪。当时真没想到他们能吃得了这份苦,忍受山村的寂寞。现在大部分人都在这儿扎了根。”车间主任谢建华说,如今,由这群90后大学生组成的青年突击队成了守护隧道安全畅通的主要力量。
山里天黑得早,刚过晚上9点,忙碌了一天的年轻人沉沉睡去。于帅翻看着手机,几个从事IT、销售行业的大学同学正在分享美食图片,他则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何谓坚守?职责而已。”(本报记者张士英)
社会
教育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