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教育 > 正文
跨越百年的“对话”: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
2021-05-07 09:21:16
文章来源
人民网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风雨激荡,筚路蓝缕。不同时代的青年有着独特的历史印记,但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始终在热烈跳动,激励一代代人砥砺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的青春底色。

  

  百年党史卷帙浩繁。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人民网邀请青年学子深情讲述老一辈学长的青春故事。跨越百年时空,不同时代的年轻人进行了一场特殊的青春“对话”,鼓励当代青年从红色经典中获得奋勇前行的力量。

  

  为追求救国强国真理上下求索

  

  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大厅北壁上,嵌着一面白地金字的大理石纪念碑,碑上刻有这样的诗句: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施滉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清华留美学生中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1919年,正在清华求学的他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随后与学校的进步青年们一起组织了“唯真学会”,提出“政治救国”的主张,决心通过政治途径改良中国社会。

  

  “信念坚定、积极探索、追求真理、勇于实践……施滉学长以青年的热血与生命,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践行着‘真理所在,即趋附之’的誓言。”在学习了施滉的青春故事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傅宇杰说。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110年来,一代代清华学子始终坚持爱国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和人民。

  

  傅宇杰谈到,革命年代,施滉学长为追求救国强国真理而上下求索,直至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生逢盛世,新时代的清华学子也决心像学长那样,在求知探索的道路上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建设祖国,振兴中华”

  

  “年轻人学习总有个目的。我是上海交大的学生,那时交大的毕业生都有铁道部分配工作,所以都是有饭吃的。但是,我们学习并不是只为了有饭吃。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这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晚年回忆起大学时光时写下的一段话。

  

  1929年,钱学森怀揣着科学报国的理想,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攻读铁道机械专业。在交大学习期间,钱学森第一次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并自此树立了远大志向,走上航空救国之路。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是杰出的科学家,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他将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强国之情,融入党和国家交给他的伟大事业之中,引领中国航天人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之路,向祖国和人民递交了一份爱国科学家的时代答卷。

  

  “我有幸通过话剧的方式,走进了钱学森学长这样一位科学大师的世界。通过演绎学长的部分人生经历,我切身体会到了他的爱国之心、求真之志、奉献之情与创新之魂。” 校园原创话剧《钱学森》中钱学森的扮演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许左说。

  

  许左表示,钱学森学长科技报国的故事,让他感受到了交大人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精神传承。自己将时刻牢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像学长一样将个人理想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成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一路走来,多少同胞在日军的铁蹄下惨遭屠戮,流离失所。这也让我意识到,国家之所以孱弱,是由于科技落后,只有靠先进的科学才能救中国!”这是南开大学原创话剧《永怀》中的台词,生动呈现了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烈士的远大抱负。

  

  1929年,郭永怀考取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师从中国最早的女博士之一顾静徽先生。在预科毕业转入本科时,身边的伙伴告诫他,“物理难学,而且国家贫穷落后,学了物理日后连‘饭碗’都难找”。然而,青年时期的他意志坚定,毅然选择投身于光学和力学研究,自此一生都在努力探求科学真理。

  

  1968年12月5日,在前往北京汇报工作时,郭永怀乘坐的飞机意外坠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将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紧紧夹在了自己和警卫员中间。数据资料完好无损,他却不幸牺牲。22天后,凭借着这份资料的研究内容,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

  

  “学长曾说,‘我们这一代,你们以及以后的两三代,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受到郭永怀学长的事迹鼓舞,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光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王天皓和同学们一同组建了“学生永怀精神宣讲团”,创作了话剧《永怀》,努力传承和发扬爱国奋斗精神。

  

  奋斗的人生最美丽。王天皓坚信,在学长的激励下,南开的青年学子将树立成才报国的理想信念,把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努力担当起青年一代的时代责任。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献身国防、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高屋建瓴、开拓创新的学术风范;淡泊名利、廉洁自律的高尚情怀;以人为本、集体发展的团队精神……”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一种精神始终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师生。这便是我国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杨为民留下来的“为民精神”。

  

  “一声为民,一生为民。”杨为民成长于革命圣地延安,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之初,航空事业可谓“一穷二白”。这位当时正在北航主修飞行力学的大学生,便矢志为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奉献终生。

  

  杨为民常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70年代,他临危受命,带领课题组团队攻坚克难,填补了我国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的空白;80年代中期,他敏锐地意识到我国武器装备对可靠性工程技术的迫切需求,毅然决然地带领团队创建了国内唯一的可靠性工程专业。

  

  在杨为民的带领下,北航下设的这个学院——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已经建成国内最大的一支可靠性工程研究队伍,目前仍是全国惟一一个系统培养可靠性工程人才的基地。

  

  “杨老师说,‘这一辈子,他只做了两件事,但是无怨无悔’。作为新时代北航学子,我们为有杨老师这样优秀的学长而自豪。”受到“为民精神”的熏陶,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毛启瑞也毅然选择将可靠性研究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毛启瑞说,作为青年人,他也将努力把可靠性研究应用到各个领域的重大型号中,传承北航空天报国的血脉基因,为党、为祖国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1956年,为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年仅21岁的马知恩激情高唱《歌唱祖国》等红色歌曲,与千余名教职员工从上海徐家汇乘专列来到西安,这一扎根便是65年。

  

  “当时的西安十分贫穷落后。西安城里边的房子大多矮小、陈旧,出了和平门就是一片荒凉。但是这种局面丝毫没有减弱我们建设大西北的热情。”马知恩回忆道,“对于我们这些党在解放初期培养的大学生来讲,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能够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是我们每一个青年的心愿。”

  

  “回想60多年来,最让我感到欣慰和自豪的,就是我们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嘱托,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我们用青春和热血参与了祖国第一个百年的建设。”马知恩语重心长地说,如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接力棒交到了年青人手中,希望大家能发扬西迁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学习,全面发展,爱党爱国,赤诚奉献。

  

  老学长们的西迁,走向西部,艰难险阻不回首;植根西北,风霜雨雪未徬惶;从黄浦江畔到兴庆宫旁,用行动塑造和传递着“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听完马知恩教授亲述的西迁故事,西安交通大学仲英书院学生凌钰淇这样分享自己的体会。

  

  她谈到,“西迁精神”督促自己精勤求学、敦笃励志,也激励她积极投身社会工作,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马上就要毕业了,‘西迁精神’对我的影响会一直持续下去,激励我不断前行、永攀高峰,去创造更多属于自己的历史新贡献。” 凌钰淇说。(李依环 熊旭 郝孟佳 温璐)


责任编辑:于宏

对话

青春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