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教育 > 正文
给毕业季的年轻人提建议 先看下达克效应
2021-06-22 09:27:13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

  提建议原本出于热心,但如果明明不了解还过度强势,就会让人反感。

  

  小M是心理学系研究生,进入毕业季,各路亲朋好友都在询问她的打算,免不了高谈阔论一番,对她的计划进行指导、纠正,即便他们并不了解她的专业到底在学什么,更不知道这一行业的就业市场。还有一位亲戚没有征得小M同意,就大包大揽说已经为她联系好了朋友的小公司,回头直接办手续就好了……

  

  无独有偶,小M的弟弟今年高考完,他的志愿也同样收到亲戚们的关切,这个说一定要报金融,那个说以后要当医生,虽然这些亲朋中并没有人学金融、当医生……

  

  有一天跟亲戚们聊完后,姐弟俩对视一眼,彼此都在眼神中读出了这样一句话:我知道他们都是好意,但这些“外行的帮助”对我没什么用啊……

  

  越“外行”,越“自信”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真正的“内行”给别人提建议,常常会注意所说内容和表达上的客观性,而越是“外行人”,越容易表现得格外“自信”,而这是有心理学原因的。

  

  越是不了解相关知识,越容易凭借想象,在自己欠考虑时做决定,并在此基础上得出错误的结论。而且,他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好心却提出了错误的建议。这种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的效应被称为“达克效应”(D-K effect, 全称Dunning-Kruger effect),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Dunning和Kruger发现命名的。

  

  Dunning和Kruger让人们参加幽默、语法、逻辑等方面的测试,结果发现,得分最低的四分之一参与者往往会严重高估他们的测试成绩。比如,尽管他们的测试成绩排在倒数10%左右,他们却会觉得自己能排在中游偏上的位置。

  

  为什么不懂的人反而会更自信呢?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这一部分人缺少一种关键的“元认知”能力,在自己表现不佳的时候无法退一步思考,看清自己的真实表现、认清自己的真实不足,反而自我感觉过于良好。

  

  搜索一下,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知道了

  

  不过,“达克效应”的研究中,参与者们做的测试是幽默、语法、逻辑这些人人都会用到的能力,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一些,对自己自信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专业知识领域,外行们本来毫不了解,为什么亲戚们还会那么自信能指导小M姐弟呢?

  

  这也许与互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学家通过梳理30年的文献发现,尽管人们越来越熟悉计算机,但他们严重依赖搜索引擎,经常“浏览”信息而不是“阅读”信息,也就是说,他们只是看到了网上的内容,但并没具备评估对这些内容的分析能力。

  

  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是把海量的信息铺在了人们面前,这让人们产生“我什么都知道”的错觉,毕竟搜索引擎都打出了“搜索一下,你就知道”的口号,人们只要知道信息保存的路径,就可以通过这些外部的路径即时搜到想要的信息,而不需要记忆、理解信息的内容。

  

  但很显然,这样的“知道”并不是真正的知道。也许亲戚们可以复述几句他在网上看到的分析,对选专业、找工作发表几句见解,但如果追问下去,他们就答不上来了。

  

  如何把建议提到别人心坎儿上

  

  “为什么TA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这句话曾引起了网友们的极大争议,但一番讨论过后,大家都意识到,“普通”或“自信”本身并不招人讨厌,亲戚给自己提建议原本出于热心,但如果明明不了解还过度强势,就会让人反感了。

  

  如何把建议提到别人心坎儿里?如果自己是某方面的专家,那提出的见解肯定会被奉为圭臬,如果不是专家,该怎么说话呢?

  

  首先,提意见之前要对自身有基本的了解。Dunning和Kruger发现,“能力不足”和“招摇自大”可以同时得到改善。在研究者给参与实验的人们提供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后,在他们测试成绩变好的同时,他们的“自大”程度也会降低。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元认知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人们认识到自己能力的局限性。

  

  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说的那样:“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保持对世界的学习,就能保持对世界的敬畏,就能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和不足,指导别人时也更谨慎了。(殷锦绣)


责任编辑:于宏

建议

迷茫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