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2021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客观把握创新型创业规律,对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华网《读懂创新的密码》栏目邀请高校创新创业负责人就各学校创新创业实践展开了探讨。日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学工部、团委姚祖婵介绍了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双创”教育实践,解析了高校创新的奥义。
专创融合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姚祖婵提到,双创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革故鼎新,是促使高校深化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增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推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应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参与到全球竞争中,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她认为,要促使学生在双创教育中更好地巩固和运用专业知识,提升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这里要重点把握好三方面:首先要实现专业学科的深入融合。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出发,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融入到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中,融入到各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将其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其次要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双创理念、内涵及路径等,实施分年级、分层次、渐进式、个性化的双创育人模式。最后,实现教学方式的有效融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贯通融合,并尊重学科的差异性。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针对双创教育,做出了以下工作:
将双创教育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引导全体教师参与,面向所有学生倡导“尊重个性,提倡自主”。产教融合,打造“双创”金课,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校地校企协同建设,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建立“全要素”的双创服务平台。着力打造校内双创基地与双创园区,同时引入企业与当地政府深度合作,引导并调动校友力量和资源注入双创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资源对接、手续办理等服务。配套校内外创业导师辅导,为孵化成熟的学生项目提供产业孵化服务,助力学生实现0到1的跨越。
打造“跨学科”特色的双创实践基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建成八个实践创新平台,发挥跨部门、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及国际合作的优势。利用学校政策吸引更多教师与学生加入,提升队伍研究能力。以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校企共建双创基地的有效路径。
营造浓厚的双创竞赛氛围。学校结合地域特点,将双创教育编写进新生入学教育读本,培养学生的守正创新、分享协作、坚持不懈的品质,进一步提升双创效能。
针对创新升级难点全面进行资源整合
时代发展,促使创新教育不断升级。姚祖婵认为,双创教育难点有三方面:首先面向群体的全覆盖。双创教育不只面对少数有创业兴趣的学生,而应覆盖所有学生;其次,个性化培养。高校要满足不同学生、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双创教育选择和实现路径,要构建多元化的双创教育体系,完善制度设计、优化制度安排。再次,双创教育实践育人的平台资源投入与实践教学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资源与时间空间均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提升双创教育成效是一个重大难点。
姚祖婵表示,学校将持续加强创新教育,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学科跨界整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其次,双创课程建设要进一步推进,丰富双创教育资源,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双向共融局面。再次,学校将加强和规范双创平台建设和过程管理,倡导与鼓励各院系加大经费投入资源整合,让双创成果更好的落地生根,让人才培养之树更加枝繁叶茂。
教育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