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教育 > 正文
大学美育教育如何“破圈”
2021-11-23 09:53:23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

  “社会对艺术家的需求是有限的,但是对美育教育的需求在不断扩大。”


  在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新时代高校美育教学体系改革建设”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淳说。


  近年来,美育教育不断受到社会关注。在大学里,艺术相关的课程越来越多,相关的讲座、活动五花八门。然而,美育教育和传统知识教学有很大差别,这些相关课堂能否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些尝试能否满足大学生对于艺术知识的需求?大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美育教育?


  随着各大高校开设的艺术课越来越多,一些高校的艺术课教学标准不统一、管理不够规范、相关师资紧缺,导致一些艺术类公共课被同学们当作“水课”,甚至是网络刷课的重灾区。那么,大学生们真的不需要这些艺术课程吗?


  张淳和同事们在学校里调研了同学们对艺术课程的需求。“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其实学生对于理论课之外的艺术实践以及环境浸染的要求非常高。”


  “因此,我们及时进行调整,增加学科方向,基本按照国家对于艺术类的五个一级学科进行布局,包括美术、音乐、设计、戏剧影视和艺术学理论。并在5大类里进行3个维度的设计,同时增加实践类教学的比重。”张淳说。


  张淳发现,实践类教学得到了全校同学的“一致追捧”。“我们有几门实践小课堂,选课比例原本控制在15到20人,但选课人数高达四五百。”


  “艺术教育不是上几堂课就可以解决的,一定是全方位的、立体的、把人融在里面的这样一个环境的建设。我们除了课程和艺术活动,还不断走出校门去服务社会,让同学们对艺术教育跟社会的关系,以及我们内在人格的健全和成长进行反思。”张淳说。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观察到,一些视频博主探索通过短视频展现民族器乐,唢呐、二胡……这些传统民乐表演的视频播放点赞量超过千万。


  “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从一出生就接触新媒体,我们应该如何建立符合他们习惯的美育体系?这是我们要反思的。当前所做的高校美育或许忽视了新兴的传播技术能够为高校美育所提供的助力。”对于这样的“破圈”,必须高度重视,段鹏说。


  因此,段鹏认为,高校要立足当前的环境,多方位调动利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推动美育教育发展。


  “就像现在民族音乐能够在短视频平台出圈一样,我们在民族文化创新转化方面还有巨大的空间,一方面,我们应当把高校的美育资源从源头上利用好;另一方面,要学会运用当下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让艺术的美感更具柔性地贴进学生,让广大民众都能够接受熏陶。”


  而在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德胜看来,大学美育要避免“知识化”取向。


  “美育与一般知识教育的区别,在于美育是培育、发展和完善人的能力,强调的是能够在一种日复一日、浸润式的熏陶当中持续地滋养个体心灵意识的自觉,是滋养活动。不是阶段性的,而是浸润式的。这意味着大学美育在总体上不呈现为一套完整的知识话语结构,而是一种体系化的实践性存在,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怎么体现实践性的指向和根本。”王德胜说。


  王德胜认为,大学美育的实现要通过一系列富有生气的、现实的审美方式来展开,要求教师们在教学活动,教育过程当中以有形的教作为手段。然而,“教”只是手段,最终是去追求实现无形的人格心性的充实和完善。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天然的,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对审美观的塑造,不仅仅是习得知识,更是在美育教育中了解人生、了解生活。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扈强表示,如今之所以要强调美育教育,是因为有时人们生活中对美的渴望和对美的要求已经走向了“美丑不分”。美育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思想上的问题,要重塑对美的需求和认知,重塑文化自信,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寻找到美。


  “因此,美育教育要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思维,不是简单开了艺术课程就有了美育教育。美育教育应该是全面、立体的,而不是单一的课程教育。同时,社会对美的宣传也非常重要,要通过宣传的手段在社会中建立对美的标准,恢复对美的渴望。”扈强说。


  不久前,扈强带着年幼的儿子看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4K修复的老动画电影《天书奇谭》,儿子看了两遍,还要求看第三遍。


  “当我看到几十年前的动画片还能在当代小朋友心目中有这么高的影响力,我觉得无论用什么样的载体和形式表现,‘美’的本身是不变的。”扈强说。(记者叶雨婷)


责任编辑:刘悦

大学

美育教育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