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园+科普——来吧!葩科!”系列活动暨上海市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系列活动在上海复兴公园启动。科学家走进公园,为市民带来百场以上“公园+科普”活动,让更多市民在最自然的环境中,了解尖端科学技术,感受科学的奥妙。
科普,是人类进步的需要,也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一直以来,如何在合适的场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民众了解尖端科技、提高科学素养,深受各级政府的重视,也是科技工作者重要的社会责任。“公园+科普”活动,把科普阵地向供市民休闲的公园拓展,让市民在公园里与科学家面对面,为科普走近公众提供了借鉴样本。
“公园+科普”带给政府及社会选择科普场所上的启示。公园里环境幽静,公园里的民众大多处于休闲放松状态,这是一个科普活动的好场所。但是,能有时间去公园休闲的民众并不是太多,而需要提升科学素养的民众却非常多,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普阵地应向更宽广的空间拓展。科技工作者应走向社区、走向街头、走向厂矿企业、走向田间地头,让科普舞台尽可能到达民众需要的地方。
科学家走出实验室与市民面对面,为部分具备科普专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带了个好头。我国有数千万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含很多工作在科技、教育、卫生等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从科普角度,为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奠定了师资上的基础。但是,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只在各自的领域为科技创新及本行业专业发展贡献才智。如果具备科普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能走近公众进行科普,不仅能极大释放自身的社会效能,也能让科普阵地触及更广泛的社会场域。
教师也是专业技术人员中的一分子,在1800多万教师群体中,具备科普知识的教师不在少数。从工作性质而言,教师有着更宽广的科普舞台及更多的科普受众。所以,相关教师在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涵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也应尽力承担起科普这一社会责任。
当很多科学家及专技人员都行动起来,积极参与科普宣传时,还应思考民众喜欢什么样的科普宣传。一年前,同济大学72岁退休教授、“科学姥姥”吴於人火了,吴教授通过短视频将大学实验室向中小学生开放,抖音账号“不刷题”成为她激发中小学生从小热爱物理的科普讲台,她的物理实验,每天被120万抖音网友催更。借助新媒体,她的科普阵地辐射到全国。“科学姥姥”的科普为什么这样成功?因为她用中小学生喜欢的方式,通过新媒体把不太好理解的物理原理通过实验进行解释。
所以,做好科普宣传,不仅要选好主题,还要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科普讲透、讲活、讲出乐趣。只有这样,科普受众才能越来越多,科普阵地才能越来越广。
(作者系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作者:吴维煊
《中国教育报》2023年05月12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时评
教育
科普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