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教育 > 正文
校企协同攻坚 让科研成果“上货架”
2023-05-29 09:29:39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报

  以往,深圳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科技)在检测铝基片厚度时,只能够依靠人工离线抽检的方式,检测一片需要耗时数分钟。并且,该抽检方式不能保证所有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无法满足客户新的技术指标要求。企业发展有需求,高校有行动。为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简称西电广研院)与深科技合作共建先进制造技术创新中心。


  该中心执行主任张大兴团队与深科技技术团队直面企业技术痛点,合力攻坚,提出激光对射测厚的技术解决方案。基于多年的铝基片制造经验,深科技在方案中提出了多个工艺建议,例如如何在测量过程中避免产生缺陷的方法等。经过近一年半的时间,联合团队研发出铝基片厚度精度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产品厚度在线全检,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该检测系统每小时可检测铝片3000片,相比原来的人工抽检方式,在线检测效率提高超过100倍。


  作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广州市政府共建的产学研融合实体,西电广研院基于信息等学科优势,重点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主动服务区域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促进创新主体之间开展跨单位、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协同,西电广研院在“有组织的研发”与“全链条的成果转化”方面,开展机制改革,畅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路径,让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各展所长、合力攻坚。


  市场洞察力为科技研发“导航”


  西电广研院党委书记刘丰雷调研发现,地方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信息技术企业,能敏锐捕捉市场新需求、预判发展前景,但缺乏研发新产品的人才和技术。而很多高校教师科研攻关能力强,但对一线的市场需求了解不足,也难以准确预判发展前景。


  “双方各有长短。因此,我们着力推动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通过互通互补互享的系统举措,将其打造成校企供需耦合的强引擎、合力攻坚的试验区。”西电广研院执行院长王从思介绍,研究院与企业联合成立了17个创新研发中心。


  如何让企业在科技研发上,与高校实现深度绑定?西电广研院不但将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打造成培养专业硕士的“试验田”,还引导院内科研人员依托创新研发中心这一校企合作高地,充分发挥科研攻关优势,面向合作企业生产发展等技术难题,共同开展层次更深、时效更长的技术研发应用合作。


  西电广研院引导创新研发中心充分用好校企共建机制,不但要明确优势特色,更要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灵敏的市场洞察力、判断力,为科技研发“导航”。这让高校科研直面市场需求,更加求真务实。


  “随着智慧高速、自动驾驶等新概念的出现,智慧交通领域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在雷达以及雷达与视频融合技术的研究上,我们仍然存在技术短板。”广州市丰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俊发现,西电广研院教师陈睿团队在雷达以及雷视融合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储备,但缺少市场转化能力。为此,双方在经过深入沟通后,决定共建智慧交通研究中心,攻坚雷达以及雷视融合技术。


  扬长补短开展务实有用的科研攻关


  “很多教师是基于自身专长、兴趣等开展科技研发,但研究成果不一定精准匹配企业需求,企业对这类科研项目也兴趣不大、参与度不高。而许多企业面临大量的技术难题需要解决,但限于多种原因,对接不到高校合适的研究团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刘宏伟表示,创新研发中心就破解了这些问题。


  此前,西电广研院教师陈睿在与企业合作时,由于技术成果和企业市场的重心关系不密切,导致企业对科研合作积极性不高。而校企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后,团队技术攻坚的重点就是企业急需破解的技术难点,由此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


  例如,丰海科技不但与西电广研院签订了约2000万元的合作框架协议,还选派企业总工程师常驻西电广研院实验室。企业软硬件工程师、测试人员等会根据项目要求,定期到西电广研院交流。


  “我们团队在做科研课题时不能简单提交一个结项报告了事,而是要聚焦雷视融合技术这一校企合作科研重点,助力企业研发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陈睿明显感觉到,校企科研合作就是扬长补短。企业工程师市场意识很强,能更快地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竞争力。这促使学校团队成员也不断提升市场竞争意识。


  发挥好校企“聚变效应”


  如何利用好考核“指挥棒”,让校企科研合作产生更强的“聚变效应”?西电广研院奖罚分明,对于成效突出的研发中心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持;而对于成效欠佳的研发中心则进行动态调整甚至淘汰。


  为激励院内教师在创新研发中心奋发有为,西电广研院发布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该院通过转化按约分配、拓宽职称评审路径、在岗创业兼职取酬、贡献奖励等机制,激励教师们在校企研发项目中,揭榜挂帅敢担当、智取难关有作为。


  “研究院将80%的成果转化所得,直接给取得成果的团队支配。”张大兴表示,在西电广研院开展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审时,校企科研成果转化是重要业绩指标。


  “这种激励机制让我们团队成员热情高涨、斗志满满,并积极参与校企科研合作。”西电广研院教师滕祥意面向“新高考”等需求,开发出智能教育相关算法,并因此获得数目可观的奖励。


  作者:通讯员 刘涛 陈宋釜 本报记者 刘盾


  《中国教育报》2023年05月29日第6版 版名:高教周刊·科技


责任编辑:隋子健

高校

企业

科研成果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