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目标定位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能种地、会养殖、可生存”,到21世纪伊始的“助流动、富物质、优基建”,再到现如今“兴产业、育人才、植文化”的重大突破。未来职业教育如何切实落实这种目标转向,担当起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历史使命,值得深入探讨。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
首先,职业教育能够构建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均衡发展。面对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的“现实画像”,职业教育可借助外在驱动因素如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等,挖掘乡村特色、开发人力资本,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方面,挖掘当地显性和隐性资源,形成乡村产业特色;另一方面,供给精准化技能培训,吸引技能人才建设家乡,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引擎。
其次,职业教育能够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助力现代化乡村建设。“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根基,亦是实现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有力途径。职业教育可立足当地产业布局,动态化调整院校专业(群)布点;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农村产业经济转型发展;促进新型农业技术转化,加快农业技术迭代升级。
再其次,职业教育能够推进“技意双扶”发展理念,赋能农民群众精神文化富足。通过发掘乡村当地独有的文化底色,融进人才培养之中,实现工匠精神、技能文化与乡村精神文化的自然融合,宣传乡土文化、传播优秀民俗、弘扬文化自信,最终共建、共促乡村文化振兴。
最后,职业教育能够贯彻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农村生态治理格局。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建设“宜居和美乡村”的必要前提,更是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职业教育要从理念与行动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坚持绿色育人理念,加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必要性及基础知识的宣传,培育乡村生态潜在治理主体。另一方面推广绿色农产业、绿色生产设施与常态化绿色生活技能等,供之以乡村绿色技术技能支持。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挑战
一是技能培训的基础能力与平台建设较为薄弱。调查发现,由于缺乏专门组织来安排农村当地的技能培训工作,大部分培训由当地职业院校承担开展,而院校在教育场地、培训设备、师资配备上的能力有限,对农村职业教育带来较大挑战。除此之外,我国实训基地普遍较为匮乏,面向社会的培训欠缺平台依托,且存在“分布不均”与“资质不齐”的现实阻碍。
二是农村多种复杂现实因素的制约。首先,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源群体类型多样,文化水平差异明显,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有因过早离校而文化素质偏低的青少年,也有已具备一定技术技能的返乡农民工,还有无自觉脱贫意识甚至排斥技能培训的部分农民,大幅增加了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制定难度。其次,农村职业教育多由职业院校教师进行教学,容易发生理论知识过多、实践内容过少的情况,使得培训内容与农村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再其次,面向农村开展的技能培训多为“短平快”,这些培训课程可能来自不同的培训组织,相互之间关联度低,难度情况也前后不相对应。
构建大职教格局协同推进乡村振兴
现代职业教育承担着夯实乡村产业特色优势、聚焦乡村技能资本、打造乡村生态与文化繁荣格局的重要使命。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大职业教育观推动“文明乡村”“技能乡村”“文化乡村”“绿色乡村”图景的实现。
一要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打造乡村产业兴旺格局。精准对接乡村产业发展与现代化产业的转型需求,推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落实。引入与农村职业教育联系紧密的县域职业教育,利用省内“双高”院校的现有资源开展试点,推行基于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县域分院”校区模式,争取早日实现“一县一产业,一村一技能”;院校专业设置对接当地核心主导产业,加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培育精准适配时代发展与乡村产业建设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做到让人才“向农而行”;推广产业学院与企业学区的共建模式,“引校入企”攻克乡村校企合作工作难点。
二要以技能培训为抓手,推进乡村人力资本打造。学习场所定位于涵盖数字化平台在内的广泛社会空间,着力构建面向乡村的全人群覆盖、全技能范畴、全生命周期的技能服务体系,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技能需求、类型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为未受过正规教育的群体提供以基础内容为主的技能补偿,使其能够获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有机会进入社会工作的基本能力;为有一定技能基础的群体如返乡农民工等,予以技能提升与补充;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持续性开展包含职业技能、生产技能、绿色技能、生活技能等在内的终身技能迭代服务。
三要以资源流动为抓手,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一方面,利用职业院校的现有资源,开展乡村真正需要的公共文化活动,扩大现代化乡村文化公共空间;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通过参与打造农村阅览室、乡土博物馆、乡村振兴文化墙与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等,及时保护乡村传统村落、古祠堂,推广手工艺及传统农业生产技艺,真正做到校地长期战略合作。
新时代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必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从脱贫托底到全体共同富裕、从培育传统农民到新型“智慧农匠”的历史转变,擘画出一幅宜居、宜业的中国式乡村新画卷。
职业教育
教育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