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学生在甘肃省庄浪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图为学生在当地小学支教。学校供图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近日,在南开大学举行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上,该校校长陈雨露带着大家重温“爱国三问”。全场师生起立,坚定回答:“是!爱!愿祖国繁荣富强!”
当“爱国三问”的提出者、南开首任校长张伯苓的数字形象出现在大屏幕上时,现场气氛瞬间“燃”了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这所诞生于1919年的高等学府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的洗礼和淬炼,始终坚定地将爱国主义作为其教育要义与底色,在新时代新征程谱写出爱国主义教育崭新篇章。
以南开之魂研信仰之“墨”
在南开大学校史馆内,一张拍摄于1919年的合影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上是南开大学的96名“开山弟子”,其中学号为62号的那名学生一直被视为南开最杰出的校友,他的名字叫周恩来。
今年5月,由南开师生自编自演的大型原创话剧《周恩来回南开》成功公演,生动再现了1959年周恩来总理回到南开的一幕幕场景。
话剧编剧、剧中周恩来扮演者是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青年干部郭威,他计划未来探索更多途径来进一步提升话剧的文化育人实效。“期待越来越多的南开人加入话剧创作的行列中,为赓续红色血脉、筑牢南开之魂作出新的贡献。”
百余年前,中国的话剧在大学里生出枝芽。在彼时的南开大学新剧团,《一念差》等200余部话剧相继诞生。近年来,南开话剧创排坚持以学校爱国主义传统为主题主线,通过引入专业指导保证话剧具备高质量、高境界。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时指出,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同样在这一年,南开大学推出爱国主义原创精品话剧培育推广计划。此后,学校常态化开展话剧展演,举办“新剧南开”新生戏剧节,推出《周恩来回南开》《杨石先》等10余部以南开先贤、英烈人物的爱国事迹为主题的精品话剧,构建了“学校—学院—班级”多层次、立体化的南开话剧传承体系。
“目前,学校正探索建立以爱国主义和奋斗精神为内核、以原创话剧为特色的南开文化育人品牌,在全校师生当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优秀文化代代相传。”南开大学团委书记贺文霞说。
近年来,学校利用七一、国庆、校庆、入学、毕业等重要纪念日和时间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礼赞中国心、铸牢南开魂”为主轴,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3000多场。每年7月28日南开“校殇日”,校钟轰鸣,声震四方,警示青年铭记历史,吾辈自强。每年举办“一二·九”爱国运动主题校园跑活动,师生奔跑传递火炬,点燃读书报国的青春激情。“南开体魄,读书报国!南开体魄,强国有我!”赓续百年体育传统和张伯苓老校长“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体育思想,南开大学启动“特色马拉松”校园品牌活动,激励更多师生以强健之体魄,施展爱国强国志愿。南开大学合唱团凭借一曲《精忠报国》斩获国际合唱比赛总冠军,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南开大学京剧传承基地正式揭牌成立……“爱国基因”正在一代又一代南开人的血脉中赓续传承。
以爱国之心握时代之“笔”
2016年,来自新疆伊宁县的马红英考入南开大学法学院。本科期间,她加入学校红色记忆宣讲团,入选“理论之星”,成为南开大学第11期青马班学员。因着这份热爱,她选择了在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入学第一课,我知道了南开大学第一位革命烈士于方舟牺牲时奋力呐喊‘我信仰共产主义,共产党万岁’。后来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了解了更多革命英烈的故事。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年轻的他们以身许国时,能声声坚定、字字铿锵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为了追寻这个答案,马红英连续7年组织并参加20余次南开大学“师生同行”红色专项社会实践。从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到大别山,从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到遵义会议纪念馆……站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她仿佛跨越时空听到烈士们的铮铮誓言。“我要把他们用生命践行的信仰,以小我之行传承下去。”马红英在实践笔记中这样写道。
7年里,她参加“师生同行”社会实践累计150余天,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名单、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优秀学员,并牵头助力建成一个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为推进“重走长征路”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她还和小伙伴们一起整理了30余篇宣讲稿,在校内外开展宣讲50余场,覆盖超3000人次。
南开学子接力实践,见证了中央苏区红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打造了“青莲紫爱上苏区红”实践品牌,并成功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参加过这一实践的学生,有的正在参与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有的在基层岗位发光发热,有的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展现了红色实践的育人成效。
南开的办学宗旨是“知中国,服务中国”。1928年制定的《南开大学发展方案》确定了“土货化”办学宗旨: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
新时期,南开大学秉持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实践高质量发展的总基调,引导师生“带着问题去实践”。每年暑假,一批批南开师生从校园奔赴祖国各地,星火燎原,实干兴邦……
近几年,南开大学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科研、人才优势,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5年来,1.5万支队伍5万余人次参加“小我融入大我”等主题社会实践,“师生同行、矢志报国”实践育人工程荣膺全国高校首批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实践课程获评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课程。自2023年7月起,南开师生在陕西榆林郝家桥村等地建立“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90余个,遍布25个省份,形成了“现代兰考”治理经验、“兴边富民”实践经验等一批调研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南开方案”。
以报国之行答实干之“卷”
“毕业多年,你还记得母校的校训吗?”就职于陕西省三原县的南开大学化学学院2017届毕业生王梦梦,不久前在一次迎接检查的过程中,被一名南开校友问了这个问题。“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她脱口而出。
2017年,王梦梦通过陕西省定向选调生招录,来到三原县工作。刚到乡镇时,她在扶贫办工作,所负责的村庄有经营设施农业的传统,但是规模较小,品种也落后。于是,她组织群众交流探讨、外出参观、广泛学习、招商引资、争取项目……摸爬滚打中,村子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订单式销售都有了显著起色。“我们的设施农业规模从400多亩增加到现在的700多亩,每年每个棚的收入增加近1万元。”
在被校友问及母校校训后,她反复思考其中含义:“这位校友是想通过校训来鼓励我,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顺利也好、困难也罢,只有做到允公允能,将小我融入大我,以爱国报国为己任,才能无愧于自己的内心,无愧于母校的培养。”
南开南开,“越难越开”。这不仅是南开人对自身的一种调侃,更体现了南开人骨子里那种迎难而上的坚韧与乐观精神。近年来,一批又一批南开学子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参军入伍,越是在重要岗位、重点方向、复杂环境、艰苦地区,越是彰显出南开人“越难越开”的坚毅品格。
南开大学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指明的方向,教育引导青年学子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5年来,217名南开学子携笔从戎,3500余名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工作,到国家重点行业及领域就业学生比例逐年增加,2023年达到53.4%。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说:“我们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化南开特色爱国主义教育,推进思政课和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新征途上,南开大学正在以爱国奋斗、建功立业、勇做标杆的新担当新作为,奋力答好“教育强国南开何为”的时代命题,积极展现爱国奋斗、公能日新的“南开作为”,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时代华章。
教育
爱国教育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