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教育 > 正文
共读教育经典 收获专业智慧
2024-12-11 10:54:18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报

  ——领读《生活即教育》的感悟与思考


  贾玲 廖蔚芬


  领读者说:阅读教育专著,特别是阅读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经典著作,对教师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阅读可以丰富教师教育教学的智慧,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还可以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教师坚定教育的理想。今年10月到11月,我作为中国教育报读书会领读者,与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共同研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生活即教育》。21天的共读历程,我们在阅读中思考,收获满满。


  向教育家学习领悟教育本质


  陶行知先生是大家所熟知的教育家,他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对今天的教育人仍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认为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教育改造生活,推动生活的发展;教育与生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前进。这些都强化了我们的认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关。一边阅读《生活即教育》,一边思考他的教育理念,一边联想到教育和生活的连接,共读教师都受到启发和触动。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学习,特别是专业化的学习,但是教师们容易忽略生活是学习的基础,联系生活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在今天,我们特别要重视在学习中,从生活这个角度去迈进,这样才能够真正将我们所有的努力,变成教育教学的行动和更有益的探索。通过这样的一种领悟,我们意识到今天开展这样的专业阅读,是通过阅读回顾先贤思想,关注到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改革方式和方法。


  教学特别强调要联系生活、创设学习情境,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聚焦在知识本身的时候是枯燥的,是无味的,常常不知道学习它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它跟生活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有了生活的链接,学生就能够基于生活情境的真实问题进行探索,从而领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阅读《生活即教育》,教师可以加深对此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改进教育教学和实践的启示。在领读过程中,我们也以这样的例子引导大家深刻思考“什么是教育”:陶行知先生曾经应邀到一所学校去作演讲,他走上台的时候,抱着一只大公鸡。他在鸡的面前撒了米粒,然后按着鸡的头让它吃,结果越按鸡越挣扎,三五分钟一粒米也没吃到。正当大家疑惑不解时,陶行知先生把手松开,后退几步,这只鸡不再挣扎,稳定下来后开始自己低着头不停地啄米吃。听演讲的人一下明白了:我们不能逼迫着学生去学,而应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这是多么朴素的教育理念啊!我们创造学习环境,本身就是在做教育,我们的引领过程也是在做教育,而不是逼迫学生学习才是做教育。


  读陶行知的教育著作,我们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应该好好地去读一读《生活即教育》这本教育专著,看一看这位先贤教育家是怎样在教育和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把生活中最朴素的道理变成教育的。这样的专业化阅读,会增进我们的教育智慧,丰富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阅读思考探寻收获感悟新知


  阅读一本教育著作应该和读别的书籍不同。教育人读教育著作,是为了从中获取专业进步的营养,所以应带着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去阅读,并且也应从该书的特点入手阅读。《生活即教育》这本教育专著有六章,共五十六篇,阐述了关于教育的诸多问题。我们倡导阅读时带着问题读,以便有针对性地思考,获得感悟,催发新知。当然,我们也提倡就自己的问题深入思考,还统一就一些篇章的核心内容提出思考问题,以便在循序渐进开展阅读的同时能够与大家分享交流。


  例如,阅读《信念篇·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这一章中的《新教育》《教育的新生》等篇时,我们提出“陶行知认为的新教育中,哪些方面应该是新的”请大家思考;阅读《创造的教育》《创造宣言》等篇时提出“‘创造的教育’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请大家思考;阅读《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两篇时,提出思考问题:“办好职业教育,国无游民,民无废才,富可均,民自足。你认同吗?”阅读《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等篇时,提出“中国乡村教育改造的根本是什么”与大家一同讨论。再例如,阅读《素养篇·第一流的教育家》中《学问之要素》《学做一个人》等篇时,提出“为什么学生和老师都要做一个‘整个的人’”这样审视教师自身的问题;阅读《育才十字诀》《育才二十三常能》等篇时,提出“十字诀和二十三常能(特别是初级十六常能)在今天的人才培养中还有意义吗”激发大家联系现实思考;阅读《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第一流的教育家》等篇时,提出“什么样的考试是好的考试?什么样的教育家是第一流的”。阅读《实践篇·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中《行是知之始》《以教人者教己》等篇时,我们建议教师重点思考“为什么教学做要合一”;阅读《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时,则请教师试总结“如何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在阅读《民主篇·文化为公,教育为公》这一章时,最重要的是提醒大家就“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熟悉的句子细读原著,记下自己新的感受。最后在阅读全书核心章节《生活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时,我们讨论了“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区别是什么”等问题,还请教师就“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特质包括哪些方面”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我们共读《生活即教育》这本教育专著的21天里,大家始终带着问题阅读,并在深入阅读和思考中收获满满。教师们纷纷表示这种由领读者引导、持续打卡共读,又有读思结合、群内交流的方式,比听别人谈阅读感受、看别人的读书笔记的理解要深刻得多,在个人内心丰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有新的领悟。共读一本好书,既是精神的滋养,又有理念更新,更有方法指引,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3共读促进发展提升专业素养


  阅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参加共读的教师都感受到这位教育家的智慧,从中获取了教育的力量,获得教学的启发。共读使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主观上坚定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决心,客观上对专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师们纷纷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显示出阅读《生活即教育》这本专业著作所取得的收获。


  有的感悟体现了教师们的精神升华。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的杨荣老师对“创造的教育,关键是行动”感悟格外深刻,他写道:“有行动的勇敢,才有真知识的收获。只有行动了,才会生发出问题。”西安市七十中学的张佳媛老师在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的阅读中体悟出方法:“教师有了好学、好问的态度,才能熏染、督促出好学、好问的学生;在精进学问上下功夫,以专精的学问教授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引领学生。”长治市容海学校初中部的刘俊玲老师、西安市第八十二中学的刘文卷老师、乌鲁木齐市第三中学的韩永利老师都对“何为整个的人”进行了深入思考: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在各自的领域不断提升,遇见并成为更好的人。学生和教师都要做一个“整个的人”,他们不仅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要在道德、情感、社会责任等方面全面发展。商洛市商州秦韵学校的王文波老师对“知行合一教育”感悟颇深:“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而“创造的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部分。


  有的思考体现了教师们的责任意识。山东省禹城市步云小学的赵春东老师在读“教育为国家觅曙光”时联系现实思考:“陶先生讲的对时下的农村教育仍有现实意义。工业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建设都对乡村教育有很大的冲击,如何平衡发展?”江西省景德镇一中的王忠良老师读《第一流的教育家》后分享了他的感受:“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河南省沁阳市逸夫中心小学的王春艳老师在《生活教育之特质》的阅读体会中强调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相连,注重实践与创新。天津市滨海新区欣嘉园第一小学的张竹林老师思考了什么是“好的考试”,认为其应具公平性、有效性、可靠性、全面性、适应性。西安市第七十中学的刘梅老师更坚定了“教育当立足于生活”的信念:“一定要明确教育究竟为谁培养人才、要培养怎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


  此次共读教育专著,我们每个人都收获甚多。正如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第一小学的谭玲老师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后分享她的感悟:“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再教育,而且个人学习不如集体学习,偶尔学习不如经常学习。只有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正因如此,我们真诚地希望更多教师拿起书来,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多读书,读好书;更要多阅读教育类著作,从中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努力践行教育家精神,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贾玲系陕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教育报2023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廖蔚芬系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周子章

教育经典

教育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