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大波选秀节目接踵而来,令人目不暇接。选秀造星承载了不同年龄、不同行业选手的“成团梦”,而在一片喧哗过后,这些选秀节目选出了怎样的偶像团体、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
每到夏天选秀节目就开始抢占荧屏,不仅带来了网络“造星”“造梦”的热潮,也衍生了无尽的话题热度和巨大的商业利益。在“一哭成名”“一夜爆红”等浅层次、走捷径的功利诉求引导下,不管是青年人,还是经纪公司,都萌生了挤进这场“造星游戏”的意愿。而“选秀”似乎成了万能元素,任何综艺节目都想沾沾“喜气”、蹭蹭热度。面对顾不上考虑承载力和需求量已经缩水、饱和的选秀市场,一些选秀节目打着“差异化”策略、趁着“红利期”契机便蜂拥而上,这折射出娱乐行业对社会效益的漠视。选秀节目可以有,但这类节目要有初心和坚守,让观众看到更多正能量的内容。
曾担任多档选秀节目导师的某位艺人就质疑过扎堆选秀导致的选手质量下降等问题,“前面淘汰完那么多波了,哪能出什么好苗子”。据粗略统计,近两年已经有10余档偶像选秀节目陆续播出;在新近播出的选秀节目中露面的很多选手,都有过其他选秀节目的参赛经历;而为各大选秀节目输送训练生的经纪公司,有超过三分之一成立于2018年及以后,对于这些成立甚至不到两年的公司,其练习生的训练时间能有多久便可想而知。从这一系列数据中可以透视选秀节目的“终局”——新鲜面孔实力不够、“回锅”选手反复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从刚落下帷幕的选秀节目中出道的偶像团体还未开始演艺活动,各大视频平台就又开启新一轮的选秀招募。显然,公司揠苗助长的速度赶不上平台拔苗的速度,而声称要打造国内顶级偶像团体的选秀节目选拔出来的出道团员不是唱跳俱佳的实力偶像,更多的是话题度高的网红演员。
虽然当下,中国偶像团体的标准很难用确切的某一种风格和能力来定义,可无论选秀走向哪里,选手自身的业务能力永远是最重要的考核标准,然而目前公司平台和选手个人都透露出一种急功近利。在宏观层面,一些经纪公司把选秀节目作为助力练习生爆红的跳板,不管最终能不能成功出道,能在节目中因为一些话题被关注和热议,公司就省去了营销造势和话题炒作。在微观层面,很多选手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基础都比较薄弱,对明星的崇拜也有非理性成分夹杂其中。他们不去思考自己是否真正喜欢演艺这份职业,而是在粉丝经济时代争先恐后加入选秀大军。这也是为何节目选出来的偶像缺乏对舞台的热爱和敬畏,以及对机会的珍惜和把握,甚至被吐槽“素质能力不过关”“出道即巅峰、成团即失业”。
透过选秀节目的表象探究其本质,最终还是商业利益、资本元素的驱动。拔苗助长,团体出道,拍戏上综艺赚快钱,流量到达临界点,换新团体出道,继续拍戏上综艺赚快钱……在这个循环之下,本来单纯的追梦少年,也成为了坚定赚快钱阵营的一分子。当青年偶像被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歪曲诱导,那么深受他们影响和带动的、尚在校园中未接触社会的更新一代必定也会受到影响。
总的来说,当下这种短短数月通过高强度曝光打造一批批“速成偶像”的造星模式,最终损害的还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养成。选秀节目应更加重视对选手才艺的培养和选拔,而不是动不动就靠颜值吸睛,靠话题炒作博出位。给予年轻人正面的引导,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才是国内选秀节目应该遵循的道路。
选秀节目
堪忧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街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