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娱乐 > 正文
现实主义是电影的永恒话题
2020-11-12 08:48:19
文章来源
中国作家网

  《我和我的家乡》剧照


  如何在新时代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情怀?中国电影人如何借助新的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实现中国电影美学与世界的积极交流和对话?在中国文联、中国影协、郑州市人民政府、央视电影频道《今日影评》栏目联合主办的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主题论坛上,电影人以“全面奔小康 共筑电影梦:现实主义的光辉与电影机遇”为题,就电影如何更好地与火热的时代生活交相辉映展开了有益探讨。

  

  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在论坛致辞中说,在党和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举办的本届百花奖论坛,其主题承载了中国电影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千百年来,来自现实生活、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咏叹,形成了中国文学和艺术的现实主义源头。今天,中国电影能够在全球电影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之际,成为首个满血复活的电影大市场,其根本原因也在于中国电影植根于中国这一片现实的沃土。在人类社会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年代,中国电影人更应继续发扬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把镜头对准中国大地。立足于中国人不断奋斗、书写中国传奇的坚实大地,深切雕刻民族奋进的灵魂,用电影完成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的时代表达。

  

  导演谢飞在主旨演讲中回顾了自己从学生时代起60多年来参与见证百花奖的历史,并谈到上世纪80年代,国产电影曾诞生了一大批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表现中国的现实变化和人们真实思想情感的电影,中国电影的艺术质量和思想质量得到空前提升,而这一时期的辉煌正是由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带来的。今天我们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拐点。新世纪的20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也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在全世界都已进入一个电影发行跟网络联合的时代,中国电影如何在新时代再现辉煌,使我们的电影观众能够覆盖社会各个年龄段、各种文化层次,还需要电影人进一步解放思想,共同创造中国电影业的美好未来。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谈到,今年疫情曾一度令整个电影界进入“严冬”,但是影院恢复放映后,市场加温的速度却远超想象,这令电影人振奋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创作者、艺术家应该用什么样的作品以及怎样使我们的作品承担好社会责任。在张丕民看来,现实主义就是电影的永恒话题。在中国电影从“大国”向“强国”迈步攀登的关键时刻,现实主义力作能在国际上为中国电影争得应有的民族尊严,因此在今天,现实主义仍应是每个中国电影人必须高度重视和追求的永恒情怀。

  

  中国影协副主席尹力谈到,对于电影创作来说,真正的目的还是写好人物。一个人的故事为什么能引起大众的共鸣?一是在于情感的共鸣,一是在于作品能传递共同的价值观。好的现实题材电影,能令观众走出影院还有所思考,让每个人的命运都能在其中找到映照与交融。电影是创造奇观的艺术,一种奇观是超越人类经验的,还有一种也是奇观,那就是我们在坚持拍摄现实题材的过程中,用逼真的质感呈现出的现实生活,它让普通观众看到,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艺术,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奇观。

  

  谈及面对媒体融合的时代挑战,中国电影应如何以更具差异化和独特性的呈现方式来满足观众对现实题材作品的期盼,中影股份总经理、华夏电影董事长傅若清说到,在机遇与变革并存的时代浪潮中,我们每个电影人都既是参与者、实践者,也是推动者,因此我们的电影创作应始终坚持面向人民、聚焦时代、观照现实。无论是书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拼搏奋斗的发展历程,还是反映中国人民上下一心抗击疫情的艰苦斗争,为这些取材于现实的中国故事赋予能温润人心灵的精神底色,以这些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正是当代电影人的使命和担当。

  

  李少红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谈到,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直至今天,中国电影的发展伴随着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过程,国产电影的很多优秀之作都跟时代息息相关。这些电影讲述了一代代人是如何寻找自己的人生支点,如何将自己的生活与时代进行接轨的,这些现实主义的作品非常精确地踩在了时代的热点上,传达了创作者看待世界和社会的眼光,而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创作观也慢慢成为伴随电影创作者一生的追求和重要课题。

  

  王小帅从感性的一面谈及现实主义与其创作的关系,在他看来,导演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对他来说最能触动、感动他的就是分分秒秒正在变化着的社会,是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情感的撕裂,以及将这一切囊括其中的无比丰富、变化巨大的时代,因此他想作为一名时代的“在场者”,把摄影机对准那些他特别想对准的现实中的人,讲述并记录他们的故事,为时代留下影像与记忆。

  

  来自中国香港的导演许宏宇结合自己与大陆影人合作拍摄《建国大业》等影片的经历,分享了自己对“现实”及现实主义创作的理解。他认为,在今天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具有很大力量,“对于导演来说,今天的现实就是今时今日必须感受的一切。而现实主义创作则要求导演必须活在当下,在整个社会、国家的环境中,拥抱当下所发生的事情,追寻并回归自己的内心”。谈及由其执导的扶贫题材电影新作《一点就到家》,他说,这个故事就是通过年轻人回归乡村创业的故事,来表达与探讨到底什么是梦想,什么是内心的现实,“我一直在找一种共鸣,在扶贫的命题下,讲的还是青春跟励志,是真正现实主义的故事”。

  

  青年导演霍猛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现实主义创作进行阐释,认为它就是一种尊重真实、尊重人内心感受的创作态度。具体表现在创作者对于再造的现实给予什么样的出发点,是否能通过真实的生活逻辑、现实逻辑去组织并尊重电影全部环节的创作,是否能用比较真实的手法拍出最真实的人的内心情感、困惑、焦虑与最真实的生活状况等。在他看来,中国电影代代相传的现实主义传统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对现实、真实以及对“人”的观照精神。“电影是有着穿越时空的记录能力的,我们可以用电影观照我们的过去与来处,对于这样的创作,我们就需要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尽可能地保持创作的客观与真实”。


责任编辑:李惜

电影

现实主义

创作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京ICP备05049267号

  • 京ICP备0504926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