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打眼的名字、主旋律扶贫剧、“土味”十足的人物造型……本不带有“流量”标签的《山海情》近来却在网络上火了。许多观众感叹:“没想到竟然会对一部扶贫剧如此‘上头’”,甚至成为屏幕另一头的“云村民”,“为村里通没通电,蘑菇卖没卖出去操碎了心”……《山海情》也因此成为又一部赢得口碑热度双丰收的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
截至收官当日,该剧豆瓣评分达9.4分,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浙江卫视播出的配音版的电视平台综合收视率已达1.466%,东南卫视、宁夏卫视播出的原声版的电视平台综合收视率也取得了近来的最好成绩。
这部剧也打破了圈层和家庭代际,无论是习惯守在电视机前的中老年人,还是热衷网上刷剧的年轻人,都成了涌泉村的“云村民”。
从“土味”中品出真情
黄土高坡,戈壁飞沙。主人公马得福农校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骑着自行车去追回家乡涌泉村里“逃跑”的吊庄户。
在第一集开头,《山海情》就勾画出了一幅“土味十足”的场景,也点出了贯穿全篇的主题:如何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沟沟里的老百姓走出大山、脱贫致富。
“土”虽然“土”,但让观众能够反复咂摸的却是其中“真”的内核。宁夏西海固曾被称为“苦瘠甲天下”之地。剧中涌泉村村民住的是土坯房,顿顿吃的都是洋芋,衣服掸一掸就能下来一层土,男女老少脸上都晒出了两坨“西北红”……这些都是当时西海固的真实写照。
除了直观的人物形象,一些故事细节也体现出了创作人员的调研之深。剧中,由于起初扶贫模式不得法,政府发给贫困户作为产业项目的“珍珠鸡”却成了村民饭桌上的“盘中鸡”,吃得只剩下一只,都曾是见诸新闻报道中的真实案例。
而为了力求最大程度还原那个时代,制作团队除了到宁夏、福建两地实景拍摄之外,还在贺兰山脚下用14天的时间搭建起一座真实的“金滩村”。而剧中村民们发展产业种蘑菇的剧情,也全部是实景搭建拍摄。对此,该剧美术设计王竞在社交平台发文感慨:“我们现在可以开个全套的种菇培训班了。”
除了故事剧情和场景搭建凸显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该剧另一大特色就是形成了方言原声和普通话配音两个版本。在方言版中,宁夏西海固人使用综合宁夏、陕西等地方言的泛西北话,福建人则说福建普通话。剧中角色因为两地方言不通而产生的交流障碍也为该剧增添了一些喜剧元素。
“我们主要是想让它接地气、更贴近生活,更像真实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坚持用方言,也用了大量西北演员。方言的运用,不仅能够展现浓郁而又深厚的地域文化,丰富人物形象,帮助观众入戏,也营造了强烈的喜剧性格调,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山海情》导演孔笙介绍说。
鲜活动人的奋斗群像
《山海情》一共23集,篇幅不长,但矛盾迭起。随着主线剧情的推进,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陆续登场,他们各自的故事交替上演,或有关理想信念,或关于成长困惑,或至于人生抉择,形成了一幅苦乐交织的人物奋斗群像。其中,对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等人类共通情感的描画,也在强大的演员阵容加持下,带给观众强烈的共情。
演员黄轩饰演的主人公马得福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年轻干部,他陪伴着乡亲们走出恶劣的生存环境,见证并参与了金滩村从无到有的发展。在他身上能看到基层一线扶贫干部事无巨细的操劳和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决心。
而围绕马得福展开的人物线也都各有特色。张嘉益饰演的父亲马喊水是涌泉村的代理村主任,颇受村里人信任,正是在他的身先士卒下,才帮得福解决了动员村民们搬迁到金滩村的难题。弟弟马得宝“浪子回头”后,成了村里第一个种双孢菇的人,打消了其他村民不敢种的疑虑。剧情也符合现实中,致富需要带头人的脱贫成功经验。而聪慧坚毅的“硬女子”李水花、幽默真诚的挂职干部陈金山、温柔通透的白校长也都因各自鲜明的性格特点“圈粉”无数。有观众评价,每一个角色都立体饱满、真实动人,每一个故事的展开都有笑有泪、回味无穷。
除了戏份较重的主线人物外,一些配角人物在细节处理上也十分耐人寻味。海吉女工秋红离开自己的两个孩子来到福建打工。在单位组织的联欢会上,她把一只气球悄悄放瘪收了起来。剧情不用明说,也知道是为了带回老家给自己的孩子玩。在外务工的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就这样被自然地表达了出来,让人不禁产生共情:做母亲的,谁不是有好东西第一时间想留给孩子?
正如电视剧主创所想表达的,脱贫攻坚本质上是人的故事,希望让所有看过的人有命运共同体的感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有网友感叹,以前感觉“脱贫攻坚”只是一个词,是电视里的一条新闻,但通过《山海情》发现,它背后是许多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是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千千万万人为之奋斗的一生。
让扎根泥土的故事成为流量担当
《山海情》由正午阳光出品,是“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
作为一部“交作业”的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很容易让人产生说教味重、空喊口号的刻板印象。而对于许多追完整部《山海情》的观众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却是“没想到一部扶贫剧也能拍得这么好看”。
剧中没有刻意渲染人物“高大全”的形象,不回避人性可能存在的弱点和局限,不美化扶贫过程中遭遇的政策难关,所有剧情的推进也往往是一波三折,好事多磨。观众也因此在追剧的过程中多了几分与人物一起通关的爽感。脱去剧情矛盾的外壳,老百姓所展现的勤劳善良坚韧的品质又戳中了每个观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而将这些小人物的命运起伏,放到“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现实背景中,就更能让人感受到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之于时代、之于每个人的深远意义。
脱贫攻坚实践中涌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壮举。近年来,这些人物和故事也成了影视创作者们的取材来源。业内专家认为,扎根泥土的故事能否通过艺术再加工成为流量担当,关键在于是否能引起更多观众的情感共振,创作者们是否能够真正俯下身子,去田间地头捕捉到最真最全的素材。据《山海情》主创介绍,从接到拍摄任务到正式开机,一共花了9个月筹备,其中5个月是在夯实剧本大纲。《山海情》让无数观众对扶贫剧“真香”,充分说明了好的影视作品没有题材设限,动人的故事永远自带流量。
扶贫剧
观众
上头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