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些被称为“甜宠剧”的作品,在播放平台和互联网客户端上开始流行。所谓甜宠剧,一般都是围绕情感纠葛东拉西扯,阴差阳错,又甜又虐,全程酥麻。其“小清新”的情节设置比较简单和套路化,甚至看起来有点幼稚和搞笑,但是剧中选择的演员尤其是主角演员的颜值都非常高,事业线和感情线都非常亮眼,舞美、道具和服装也“画风清奇”,特别讲究。
一般情况而言,这类甜宠剧大多不惜血本,投资不菲,花样百出,也能够吸引一些观众中的“颜控党”追捧,因而各类播送平台争相赛甜比宠,飙甜争宠,撩甜攀宠,但是热闹归热闹,因为内涵单薄,逻辑混乱,情感苍白,再加上内容的离奇和陈旧,近来还是在业内业外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一位著名演员直接批评甜宠剧“没有价值”,是“文化的倒退”;另一位著名演员更是直言不讳,斥责甜宠剧“内容空洞和类型化”。笔者虽非影视界人士,但是从吃瓜群众的角度来思量,我也总有些淡淡的忧虑在心头荡漾:如果烧了好多钱的甜宠剧,最后只是一副好皮囊,就实在太可惜了!我在网络直播平台连续收看了几部呼声颇高的甜宠剧,确实有点想说几句话的冲动。我感觉这些剧目的宣传声势虽然很大、关注度也很高,但是盛名之下,却其实难副。
每部剧分开来看,取景很漂亮,舞美很精美,场面设计很炫目,小萝莉和小鲜肉演员们的表演也是有板有眼,中规中矩,不时有些小亮点,然而剧情的发展却大都令人遗憾地生硬和牵强,情节推进显得疙里疙瘩、矫揉造作,看起来很假。在剧情中看不到男女主角心灵成长的具体细节和任何铺垫,只是在硬性设置和拼凑的段落里苍白游走和突兀尬聊,貌似高深,实则烂俗。
电视剧本是非常接地气的一种艺术形式,一直很有观众缘。那些惹人喜爱的男女主角就像本色的娃儿妮儿,可是到甜宠剧里则变得珠光宝气起来,嗲声嗲气起来。贴近的是有钱有闲的粉丝,反映的是在宾馆里编出来的生活,瞄准的是粉丝口袋里的钱和各种各样的奖……看这些连绵不断、多级推进的小甜剧,就仿佛品尝一串廉价的糖葫芦。吃的时候需要不时吐核,吃完了回味,留下的是油腻的甜、浓厚的酸、沉重的涩和单薄的苦。张炎在《词源》中批评宋代词人吴文英“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其实如今霸屏和爆款的这些所谓甜宠剧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如七宝楼台,空洞浮华,外强中干,令人摇头和苦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投资方花自己的钱,愿怎么花,就怎么花,哪怕真把白花花的银子往水里打水漂,只要人家玩得起,别人也没有什么理由来说三道四。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这些甜宠剧是要用来播放的,其中一场场豪华排场的视听盛宴背后所隐含的骄奢的“暴发户”心态,以及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生活方式,还是应该引起我们的一些反省和警惕。希望过去那些和老百姓的心贴得很近的影视形象,还是赶紧回来吧,别再扎堆炫富煽情,别再一哄而上卖俏卖腐了。把脉甜宠剧,笔者有以下几点小建议:
第一,增加辨识度。故事的雷同,人设的单一,甚至剧名的类似,都是这类甜宠剧的致命伤。艺术创作毕竟不是批量生产,以流水线的心理来扎堆制作的作品,可能会在市场中分一杯羹,却无法用经济规律替代艺术规律。没有个性的粗制滥造和审美疲劳,失去的不仅是收视率,还有观众的宝贵的信任。
第二,贴近新时代。要反映新时代的社会,从扎根人民、深入生活中汲取灵感,开掘鲜活生动的感人故事,而不是拼盘一样东拼西凑,纸上谈剧。
第三,倡导高格调。思想肤浅、内涵干瘪,是甜宠剧的一大通病。没有正确的导向,甚至迎合某些观众的阴暗心理,传递某种不良的思想倾向的作品,就像死魂灵却穿着金缕玉衣,看起来很美,但是一身腐臭,没有体温和呼吸。
第四,厘清逻辑线。剧本创作方面,需要下些大的力气进行推敲。一些甜宠剧思维混乱,留下逻辑缺陷,甚至人物关系随心所欲,故事脉络生硬粗糙。
……
想提的建议其实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便再一一列举了。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甜宠题材并非创作禁区,舞美追求、颜值要求等等也都不是坏事情。希望甜宠剧在追求制作精良的同时,把自己的思想高度、艺术质量和创新追求也同步提升起来。一言以蔽之:不能在体量上堆出了海拔,在价值和营养上却仍然只是一片洼地。
甜宠剧
影视
艺术质量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