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号手就位》开播之前,主创团队就在多个场合表示,以重塑当代青年偶像观为创作追求。如今,该剧已经收官,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对此进行理解:首先是李易峰、陈星旭等青年演员的出演无疑为剧中的主要人物增添了多一分的偶像气质;而更重要的是该剧年轻态的叙事很大程度上拉近了绿色军营与当代年轻人之间的距离。两厢互动,使得该剧有别于此前较为常见的传统军旅剧,而呈现出军旅偶像剧的样貌。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引发了观众对该剧的不同意见乃至争论。不过在笔者看来,考虑到该剧在展现火箭军全新面貌之外的另一重使命,用偶像化的叙述来丰富军旅剧,这一策略本身无可厚非。
该剧改编自丰杰的长篇小说《斑斓:毕业了,当兵去》,原著小说分为上下部分,上半部分描写的是夏拙等当代大学生令人熟悉的校园生活,而下半部分则主要叙述他们进入军营之后的故事。改编最大程度地压缩了原著的上半部分,而将笔墨着力于这几个年轻人在军营中的成长,从而探讨这样一个话题:毕业了,为什么要去当兵?或者说,对于今天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为什么当兵是一个值得的职业可选项?
事实上,通过影视作品激励本国青年怀着巨大浪漫主义热情投入军队,这几乎是自电影诞生之初便有之事,在很多国家都非常普遍。今天,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也确实应该有这样一部影视作品,来回应今天中国年轻人的疑问。
《号手就位》海报
优秀的大学生为什么要去当兵,这是常人之问,也是创作者必须作出解答的
作为我国最神秘的军种,火箭军一直是作为镇国重器而存在。《号手就位》以几乎最大的开放程度,向我们展现了今天一支世界一流导弹部队的威严——精确的卫星定位,精准的制导打击,隐蔽机密的地下长城,以及引而不发的强大威慑力。同时,作为一个高科技兵种,火箭军希望招收的对象也一样是具备高科技素质的战士。有很多大学生愿意毕业了去当兵,显然是今天的部队所期望的美好愿景。其实,随着军改的进一步深入,解放军各军兵种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哪怕是最传统的陆军步兵,也已经是兼具合成化与特种化的高科技兵种了——早已超越了《士兵突击》中“步兵就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范畴。也正由于此,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解放军对于高素质兵源的向往是不言而喻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该剧中的主角之一夏拙(李易峰饰)与2006年《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王宝强饰)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后者更符合我们日常对于传统意义上“士兵”的想象——一个出身农村的青年,靠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信念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而前者则完全呈现为一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有着一颗“最强大脑”,高考成绩超过清华分数线20多分但是为了心爱的女孩去了“川东大学”,日常生活就像我们熟悉的大学生那样活泼且无拘无束。可以说,“为什么去当兵”这个问题对于许三多而言其实不存在,但对于夏拙而言确实需要认真思考。所以我们看到剧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旅长安雷借着在路边摊和夏拙等三位大学生拼桌问他们:你们这么优秀,为什么不考虑当兵呢?李易峰扮演的夏拙左右看了一下他的同伴,反问:我们这么优秀,为什么要当兵呢?这是常人之问,也是创作者必须给观众作出解答的。
剧中四名大学生兵夏拙、林安邦、易子梦和欧阳俊是一个宿舍的室友,前三位有着兄弟般的同学情谊,也因为这份情谊一起来到了军营,准备接受这为期两年的人生历练。同时,三人无意中目睹火箭军导弹发射也强化了这一选择的情感意义,一如无数航海模型爱好者对海军的浪漫主义向往。可以说,夏拙良好的家境给予了他出于兴趣爱好而参军的底气,以及如欧阳俊这般寻常人家不可比拟的超低试错成本。但是欧阳俊参军的动机则完全不同:因为考试作弊被取消了学位,而参军提干几乎是他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因此,我们在剧中看到了二人性格的迥然对立。而二人鲜明的性格,也使得剧情可以围绕着二人的竞争螺旋上升。无论观众对于欧阳俊这个人物的厌恶有多么溢于言表,但当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欧阳俊的立场上时,他所追求的一切又都如此合理。与夏拙对于镇国重器发自肺腑的热爱不同,欧阳俊却能够十分冷静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在火箭军当兵就是为了成为最优秀的发射号手,打出一枚实弹,获得嘉奖,进而上军校并提干。无论目标还是路线图都如此清晰,因而与这一目标不一致的其他内容便成为了对其正常生活的干扰,以至于他会认为跟夏拙等人之前是同学,现在是战友,但一直不是朋友,并且自己也不需要朋友。在高度集体主义的部队生活中,如何对高度个人主义的欧阳俊实现有价值的再造,显然是这部剧回答欧阳俊为什么参军,以及参军以后会怎么样的方式。
夏拙则不同,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不仅家境优渥,而且从小家长就不干涉其生活,使之在具备一颗超级大脑的同时,还有着一个有趣的灵魂。换言之,当夏拙出于兴趣做出任何选择的时候,家庭乃至其背后整个社会支持系统,都能够最大化地支持他在这一领域学习钻研并取得成就。在跨国公司的百万年薪与去火箭军当兵这两个选项之间,对于欧阳俊——也包括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你我来说——甚至这道题目就不是一个选择题,因为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但夏拙却觉得当兵这个选项更有趣且更具挑战。而至于他的好友林安邦和易子梦,也由于夏拙确实能够为他们二人的未来兜底,故而也可以花两年时间来“体验生活”。
个人、集体、军队乃至国家的同步成长,是全剧真正的叙事核心
可以说,剧中两颗“最强大脑”,两种截然不同的参军动机,建构起剧中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两极,但这两种极端化的人物依然无法回答我们寻常人的疑问,毕竟大多数的你我既不具备超级大脑,更没有优渥的家庭条件,也不至于没有学位被迫参军。
因此,该剧的叙事核心意义便凸显出来。正如某位经济学教授曾言,我们大多数人穷其一生其实是在为自己的简历而工作,而简历上的每一段工作经历其实都在为我们的成长背书。该剧叙事的核心恰恰就是人的成长,此时,火箭军就成了一所大学,这所大学既有一个充满战友情谊的集体主义环境,同时也提供了高技术兵种的专业化锻炼,所有大学毕业生来这里当兵其实是表象,本质上他们选择来这里进行进一步的深造并获得个人的成长,从而成为自己同时也是全社会期望他成为的人——此间之意义,不亚于读研、留学抑或支教。成长,无疑是欧阳俊和夏拙的最大公约数。
围绕军营里的成长这一主题,该剧在军旅剧的范畴里凸显出了不少新意。
首先是对军改进行了侧写,特别是“战刃连”的建立,完全颠覆了人们对火箭军坐在发射车内按按钮的刻板印象。旅长安雷对战士近乎陆军特种部队的要求,就是为了避免一旦高科技装备被毁,士兵们便只能赤手空拳的窘境,从而呼应剧中反复强调的火箭军“只有实战没有演习”。
同时心理医生这一角色的出现,也刷新了观众对于今日中国军队的认知,不仅体现出新时代军队前所未有的风貌,也体现出一流军队对各项保障性学科的综合性关注。
此外,高科技的军队,更加需要专业化的职业军人,剧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对专业化老兵们的尊重,特别是作为业务尖子的老兵,在享受一级军士长荣誉的同时,也是整个部队的定海神针。他们为部队奉献了一生,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生活,是该剧不得不书写的情感篇章;跨越两千里的部队移防,意味着多少家庭的天各一方,无法不让人为之动容。但创作者以最大化的理性实现了对情感抒发的控制,使得故事主线从来没有偏离主人公的成长和部队的“聚焦打仗”,而我们作为观众,也有幸依托这样一部文艺作品,来见证一支一流军队的伟大进行时。
“我们这么优秀,为什么要当兵呢?”全剧收官的时刻,答案水落石出:个人、集体、军队乃至整个国家的同步成长,正是这部电视剧对于夏拙们所提出问题的回答。
(陶冶作者为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偶像化
叙事策略
军旅剧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