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娱乐 > 正文
全民传播+客群刷新 博物馆就这样火出了圈
2021-05-18 10:03:38
文章来源
新闻晨报


  图片/新华社制图/潘文健


  晨报记者詹皓


  这些年,博物馆屡屡成为热词,从一个原来高冷的领域,变为大众热点。这一巨变的背后,是什么在改变?作为博物馆从业人员来说,未来又该做些什么呢?


  功能定位日渐改变


  近几年,与博物馆相关的事情,正变得越来越时尚新潮。年轻人热追《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国宝档案》等节目;故宫1年文创收入超10亿元;“五一”假期各地博物馆爆满;布达拉宫直播首秀1小时观众达92万人次,超过全年参观者数量的一半;三星堆遗址考古的电视直播,出现了数千万观众“围观”考古工作现场的盛况。


  不少博物馆成为“流量小花”的背后,是博物馆功能定位的改变。原先,博物馆只是一个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为一体的学术机构,教育功能排在最后;如今,在城市文化大格局中,博物馆是文化地标,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民众对于博物馆的需求在迅速上升和变化。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定为“恢复与重塑”,相关的论坛和直播,也大多把话题聚焦于“如何重新定义博物馆”。


  “消费”博物馆方法多样


  信息社会,传播时代,在数字化技术的保驾护航之下,博物馆的转型有了厚实的基础。


  如今,成为博物馆爱好者远远不是实地参观这一条路径。跟着网络导赏看展、听专家直播讲解、点击展品的高清大图、在虚拟展厅随意浏览、翻朋友圈的博物馆晒图、网购博物馆文创产品,如此种种,都是在“消费”博物馆,在亲近博物馆。去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新华网用两个半小时直播导赏敦煌六大石窟,多个几位,多重手段,敦煌一院六地,瞬息千里,600多万网友在线云游,无障碍领略敦煌魅力,感悟它的沧桑往事——而2019年全年,敦煌的游客总数才1000万人。


  在央视直播三星堆考古之前,去年11月至今年1月,上海大学博物馆就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共同主办了“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这是三星堆文物专题展首次走进高校博物馆展出,开幕式上也直播连线了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为了让更多人领略三星堆文物的神奇魅力,上海大学博物馆还于今年3月起推出了虚拟展览,观众可在网络上畅游此次“三星堆特展”。


  河南卫视春晚的歌舞节目《唐宫夜宴》,让千年唐俑瞬间萌化当代都市人,经过网络的快速发酵,如今,唐俑仕女已成河南博物院的大IP。


  这样的全民传播,让博物馆有机会一下子火出圈。


  年轻人越来越爱博物馆


  客群的变化,才是当今博物馆屡屡火出圈的长效因素,如今博物馆的客群结构已经悄然改变。随之而来的,就是在参观诉求、欣赏口味、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我们看到的博物馆转型、全民传播发酵,都是依托博物馆客群的变化而发生的。


  当年,博物馆的参观者都是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市民,以中老年居多,所以经常有人感叹“博物馆里白发多”。将近20年过去,年轻一代不断成长,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年轻人开始成为传统文化消费的主力军。博物馆虚拟展厅里的参观者,故宫每年10个亿以上的文创收入,直播节目的巨大流量,主要都是年轻人带来的。


  老一代的博物馆爱好者,看着王刚的《天下收藏》和《鉴宝》节目成长起来,热衷于在古玩市场捡漏,为自己的收藏品呕心沥血;而新一代的博物馆爱好者,出生在数字时代,喜欢当代艺术和海外旅游,玩社交媒体,研究偶像明星的收藏趣味,喜欢潮流文创衍生品,享受即时的快乐。


  两代客群有着如此巨大的不同,博物馆能不变变思路么?有专家指出,博物馆的重塑,在传统的收藏、保护、研究、交流、展示、教育功能之外,要认真研究博物馆在媒介舞台、社交旅游、IP衍生创新等方面的新功能。


责任编辑:白静

全民传播

客群刷新

博物馆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