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不拿枪、不带兵”的托儿所保育员——革命历史剧《啊摇篮》以珍贵细腻的女性视角重温了当年的峥嵘岁月。制图:李洁
“毛主席曾说,革命者都在浴血奋战,他们的孩子该怎么办?”第一集片尾,丑子冈的女儿丑松亮深情回忆,“我的妈妈是我的妈妈,也是大家的妈妈。”1940年,八路军女战士丑子冈接受中央委托,在延安成立了中央托儿所。丑妈妈亲手抱过的那些娃娃们,如今也已经是耄耋老人了。
革命历史剧《啊摇篮》正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等多家卫视与各大网络平台热播,由林柯执导,王茜总编剧,海清、李泽锋、周也等领衔主演。该剧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作,讲述了延安“丑妈妈”们历尽千辛万苦,在抗战后方保育革命后代的温情故事,紧紧扣住了观众的心弦。
光影造梦与真实记录交错,再现筚路蓝缕革命岁月
《啊摇篮》记录了“大战百日咳”“刘华北之死”“更名洛杉矶托儿所”“敌机轰炸”“特务逆袭”“争渡黄河”“秧歌剧风波”“中外记者参观团”等真实历史事件,剧本前后创作了13年。为了这部戏,主创团队找到30多位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拍摄了几百小时素材的纪录片。每集结束时都会出现一张老照片定格光影。通过当年托儿所的孩子们、保育员和他们后代的访谈回忆,将光影造梦与真实记录交错,再现了那段筚路蓝缕的革命岁月。
《啊摇篮》第一集中,那个被马五婶用绳子拴在炕头的“八路的娃”,掉到烧着开水的锅里烫伤不治的情节,让人揪心不已。迫于无奈,很多战士只能把子女送给当地老乡抚养。但陕北老乡生活贫困,孩子们没有足够的粮食和营养。怎么安置前线指战员的子女和革命烈士的遗孤,成为了党中央特别关心的问题。
“如果医不好,就把她埋了吧,记得做个记号,免得找不到。把她埋了吧,把她的手藏藏好,她怕冷……”剧中,一位女战士对医生的泣血叮咛,令人泪目。战争已经让无数革命母亲牺牲太多,孩子们纯真的笑颜更让丑子冈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守护好这些革命后代成为了她新的使命。当托儿所筹备起来,傅连暲兑现承诺同意她去读抗大的时候,丑子冈已经舍不下这群齐声叫着“丑妈妈”的孩子们了。
毛泽东第一个把自己的女儿毛姣姣送来了托儿所。之后,傅连暲女儿傅维方、金维映儿子罗小金、陈正人儿子陈小胖、谢觉哉女儿谢定定、贾拓夫女儿贾莉莉……烈士的遗孤、抗战将士的后代、革命领袖的子女,都交给了这些文化程度不高甚至大字都不识几个的乡下婆姨们,战火中的“托儿所”的故事就从窑洞中开始了。
展现抗战中的“她故事”,讲述“真实的崇高”
“在那个年代,人为了革命、为了集体可以牺牲掉自我和个人所有的一切——这种信仰和情怀,可能有的青年人不太理解,但这的的确确就是真实的崇高。”总编剧王茜说。她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几乎所有关于延安生活的图书资料。十多年后,她仍然对当年延安生活的各种细节如数家珍,包括作品开头“敲脸盆吓退狼群”的情节,也是完全真实的事。
这是一群“不拿枪、不带兵”的托儿所保育员——作品以珍贵细腻的女性视角重温了当年的峥嵘岁月。虽身处后方,远离抗日前线的烽火,但是她们在另一个战场捍卫着宝贵的生命。“这是苦难历史中的一个温暖角落。”有观众如是感慨。电视剧还原了一个“家”,这种家的温暖穿透年代,慰藉到荧屏前的观众。孩子们每天漱口洗脸、上课、游戏、晒太阳,每周洗澡换衣,而保育员们只有小米饭、熬洋芋,还经常吃不饱。尤其是转移之路开启后,三千里行军路上,敌机轰炸,袭击骚扰,断粮缺水,疾病困扰……保育员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把全部96个孩子安全带到了北京。
“在延安,没有丑子冈办不成的事。”海清饰演的丑子冈是一个泼辣能干的女人。她热忱有担当,拥有为人母者的温婉与慈爱,也有好强不服输的个性和风风火火的作风。在1940年代的延安,她用日光浴结合心理学,治疗孩子们的尿床;在传染病暴发时,她力荐有医学背景的沈元辉担任所长,推行戴口罩、隔离和消毒。这些育儿理念,即便在今天也不过时。
剧中唐素素的角色塑造也给这部剧增添了不少生动鲜活的戏剧冲突。她是从上海来的“娇小姐”,幼稚傲娇却热情活泼,机灵智慧,乐于助人,经常与丑所长“一唱一和”为托儿所办成很多大事。
“剧中的女演员们穿起旧棉袄,脸涂成烟土色,真是很接地气,也美得让人过目不忘。”观众这样说。
《啊摇篮》
丑妈妈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