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新时代中国音乐评论发展论坛2022年度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提出——
音乐评论要有建设性专业性
光明日报记者 刘平安
中国文艺评论(中央音乐学院)基地揭牌仪式暨新时代中国音乐评论发展论坛2022年度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专家学者围绕“音乐评论的重要性”“新时代中国音乐评论的发展方向与对策”“音乐评论的人才培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相关阐释与学术交流对新时代中国音乐评论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评论与创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中国文艺评论(中央音乐学院)基地揭牌仪式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指出,我国文艺事业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音乐事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音乐创作、表演、教育、产业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发展成就与音乐评论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
“评论和创作历来被视为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韩新安表示,“历史和实践证明,我国音乐事业的不断前进从来都离不开理论评论的引领作用,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更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音乐理论评论工作。”
关于音乐评论的重要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中央音乐学院)基地工作委员会主任周海宏认为,音乐评论以反馈的方式完成了整个链环的生产过程,又将整个链环全面串联起来,对音乐创作具有重要影响。他指出,大众媒体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拥有了发言权、评论权,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人无原则地追捧或者无原则地贬低,妄下论断,张口就来。“当恶搞、低级趣味流行,反艺术、反人类、反文明的音乐或评论大行其道时,人们更需要专业的声音、权威的声音。”周海宏说,“文艺评论具有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我们要让有专业能力有思想情怀的人发挥引领作用。”
音乐评论要回答什么是新时代的好音乐,怎样创作新时代的好音乐
“如何因应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研究新时代音乐评论的方向、标准、形式和准则,回答什么是新时代的好音乐,怎样创作新时代的好音乐,是每一位音乐理论评论工作者有责任去回答的问题。”徐粤春强调。
如何回答好这一问题,在新时代中国音乐评论发展论坛2022年度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教授张伯瑜指出,当前很多人对乐评人存在一定的误解,有些曲作者、演奏者听不得批评意见,偷换概念地质问乐评人,你有我写得好吗?有我弹得好吗?要不你来写?你来演?“其实,这里有个差别,评论家不是要直接跟作曲家、演奏家对话,而是代表广大听众跟作曲家、演奏家的作品对话。作曲家、演奏家的作品是为广大听众写和演的,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专业作曲家、演奏家的。评论家代表广大听众说话,是他们的代言人。因此,乐评人的评论要让听众信服,这是最大的考验。”张伯瑜说。
张伯瑜的发言引发了现场学者的广泛共鸣,同时不少专家进一步补充道,做音乐评论既要讲究专业性、建设性,还要讲究评论的方式方法。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淑琴认为,当前音乐界建设性的批评是稀缺的。每次受邀评论某些作品,李淑琴都会尽力做到专业客观,“有问题的地方,我会直言不讳。你提的一针见血,对方也会欣然接受。所以,评论不是不能批评,而是要说到点上,要通过建设性展现专业性,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中央音乐学院人文学部主任、教授何宽钊同样认为专业性、建设性很重要。他指出,建设性的评论更考验乐评人的学识、学养。因此,做评论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要有理有据,有专业度才有可信度。
“很多评论中充斥着‘我感觉’‘我觉得’,这种过于主观性的评论是不可取的。”中央音乐学院政策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王新华指出,“既然把中国文艺评论(中央音乐学院)基地建在高校,我们就必须体现专业性,不能仅凭观感做评论,要有大量的案头工作,做好研究提炼。”
“评论不仅要体现专业性,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尤其在批评时。我对自己有个要求,那就是温柔地争辩。既要表达你的观点,又要找到让人接受的方式。”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兰维薇说。
音乐评论要有“新理念”“新队伍”“新行动”“新成果”
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旻表示,合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音乐评论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音乐评论的发展,进而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繁荣,这是学院的使命之一。
赵旻指出,要在基地揭牌落成之际,凝聚各位专家学者的智慧,把社会各界的热忱期望转化为基地的热切行动,为中国音乐评论事业奉献应有的力量。他提出,新时代中国音乐评论要有“新理念”,把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新时代中国音乐评论要有“新队伍”,以基地为平台,吸引、带动全国的音乐工作者参与到音乐评论的具体工作中来;新时代中国音乐评论要有“新行动”,出色的音乐评论家要立场鲜明、敢说真话,以引领优秀音乐创作为出发点,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新时代中国音乐评论要有“新成果”,推出一批音乐评论的佳作力作、推介一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和演出、推举一批真正有水平的高端音乐评论人才。
关于中国文艺评论(中央音乐学院)基地的发展方向与规划,周海宏表示,未来三年,基地将进一步发挥“文艺智库”的功能,集合音乐学各学科、音乐评论理论问题的科研力量,对重大音乐理论和音乐评论的实践问题展开研究,形成对文艺(音乐)评论工作具有指导性和支撑性的科研成果。重点突破当前音乐评论领域基础性、前沿性、倾向性问题,将更多视线关注到新人新作的评论上,并积极推进重点评论工作。理论研究中,基地将继续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还对音乐评论人才的培养、观众的培养进行了讨论。不少专家表示,可以通过面向高校及社会各界的比赛、推优,通过组织师生观演写评论、做导赏等鼓励更多人关注音乐评论、参与音乐评论,挖掘更多音乐评论人才。也有专家指出,依托基地建设,不仅要培养音乐评论人才,还要培养观众。通过线上线下的开放课、讲座、科普性文章等面向公众做好音乐普及工作,真正发挥音乐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
《光明日报》(2022年09月19日09版)
音乐
评论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