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题材剧《底线》在湖南卫视播出后,引发广泛关注。喜爱这部剧的观众甚至针对其中内容,在知乎、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展开讨论。那么,这样一部司法题材剧的拍摄过程,有哪些故事呢?为了真实展示法官群体,主创们都做了哪些工作?该剧导演刘国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这部剧拍摄中的点滴和他的创作感受。
主创到法院“实习”
据刘国彤导演介绍,去年六月他做完《理想照耀中国》的后期之后,就接到了这部剧的拍摄任务。他说:“当时,我拿到了《底线》的前五集剧本,那是编剧长期调研法院系统后写出的故事,非常精彩。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但此前没有此类题材剧的拍摄经验、对法院系统和法官群体不了解的他,感到自己很难把控这个题材,也很难对剧作提出改进意见。他说:“法官在我心目中高高在上,很有敬畏感。剧本里谈到的法律问题我都不熟悉,包括主角们的层级关系、法律专业术语,我都很陌生,所以最初内心还有疑虑。不过,这种疑虑在我和同事进入法院体验生活后,便逐渐消失了。”
刘国彤说,加入项目后,他和几位主创利用8个月的时间深入到各级法院采风、体验生活,打磨剧本。他说:“我们了解到国内司法体系的要义是司法为民、扶危救困、保护弱者,它的底色是温暖的,这一点也是与国外司法最大的不同。当时这句话很触动我,也是这部剧温暖现实气质的来源。”
体验观察更多种人生
刘国彤说,在长期与法院工作者的接触中,他看到了法官群体身上很多与外界想象不同的地方。他说,剧中各主角的性格都很鲜明,“靳东饰演的方远,经验丰富、游刃有余,是年轻法官的引领者,也是剧中的幽默担当。调解时,他操着长沙口音跟当事人苦口婆心;跟师父发生分歧时,就战略性地装傻、上演分寸恰当的‘职场糊弄学’;跟同事、徒弟相处时,又能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保护干警,爱护有加,教导有方。方远身上的松弛和烟火气,其实是基层法官身上共同的特质。”
此外,《底线》的案件量大,每集往往是双线、三线甚至四线并叙,每个案件的复杂程度又不同。所以,如何在交叉叙事中能让观众在思路上衔接上、又能让他们产生兴趣,是创作中反复琢磨的问题。“我们最后采用的剪辑手法,与常规的双线叙事略有差别,基本上采用的是有烈度的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相互交织。并行的民事案件,案件主题相对类似,叙事上尽量保证案件情节的阶段性完整。”刘国彤说。
刘国彤表示,《底线》开播后他也在关注大家的讨论和反馈。“很高兴大家能够喜欢这部剧。我希望未来还能参与更多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通过拍摄再去体验、观察更多种人生,记录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影视剧
法律
法官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