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海
圆舞曲十分好听,人人都懂。它起源于欧洲16、17世纪,成熟和风靡于19世纪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维也纳,从广义角度讲,亦属于欧洲“古典”音乐的范畴。到了19世纪,圆舞曲已由早期的短小精悍逐步过渡到交响乐化,而诸如《蓝色多瑙河》等长篇巨制,无论其长度或曲式结构,均可以与交响乐的制式平分秋色,正因如此,在多听圆舞曲的基础上,可以逐步过渡听交响乐。当然,也可以中间穿插一段听室内乐或奏鸣曲的时间,作为准备。
格林卡写的圆舞曲便属于交响化的形式,譬如他的《幻想圆舞曲》时长已达十分钟之久,分十一个部分,像模像样地步入了长制式的行列,但又不失好听、典雅和通俗的特性。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出生在俄罗斯的诺沃巴斯科伊,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先驱,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奠基人。他来自一个庄园主家庭,童年时就对民间乐曲发生兴趣,师从农奴乐师学习小提琴、钢琴,经常是农奴乐队音乐会的座上客,而且还参加演奏小提琴、长笛等。1818年至1822年,他在圣彼得堡贵族寄宿学校学习。这期间他经常涉足剧院,欣赏莫扎特、罗西尼和凯鲁比尼等人的知名歌剧。1830年至1834年,格林卡先后游学意大利、奥地利、德国,了解了欧洲各大城市的音乐生活,结识了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贝里尼、浪漫主义歌剧巨匠多尼采蒂,后来他还去过西班牙采风。在这些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影响下,他创作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生活感受。格林卡的创作极其丰富,几乎囊括了全部主要的音乐体裁:歌剧、戏剧音乐、交响乐、钢琴曲、浪漫曲、室内乐。代表作品有:浪漫曲《穷歌手》《格鲁吉亚之歌》,室内乐《悲怆三重奏》和《降E大调六重奏》,歌剧《为沙皇献身》《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交响序曲《马德里之夜》和《阿拉贡·霍塔》。他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俄罗斯古典歌剧,他的歌剧对俄罗斯交响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格林卡是第一个将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文化交融而使之达到先进水平的作曲家,这也反映在他创作的圆舞曲之中。
在1839年创作的著名的《幻想圆舞曲》中,格林卡将俄罗斯舞曲交响化,预示了舞曲因素在俄国交响音乐、歌剧中的特殊地位。它不但影响了后来俄国交响音乐和歌剧中的舞曲创作,而且也推动了俄国舞剧音乐的发展。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诺夫等人的舞剧、歌剧和交响曲创作都深受他的影响。《幻想圆舞曲》由十一个部分构成,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为舞曲连缀形式的回旋曲式。开始的引子十分短小,立即便转入圆舞曲主题,此时小提琴、长笛和单簧管奏出一个文静而优雅、略带忧愁的俄罗斯风格浪漫曲般的抒情旋律。接下来各个圆舞曲主题依次出现,营造出富丽堂皇的舞蹈场面。结尾处,乐曲开始时的俄罗斯格调的抒情主题再次出现。此曲节奏优美典丽,旋律杂繁而不乱,单簧管和长笛的音符听上去或戏清流,或吐明珠,婀娜摇曳,飘乎若神,使听者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遗憾的是当今交际舞已不时兴和普及,没有听曲起舞的机会。若想一睹此曲配舞的情景,可观看芭蕾舞版的《幻想圆舞曲》。舞蹈由俄罗斯著名编舞大师巴兰钦创作。巴氏是个舞蹈奇才,而且还是舞者中少有的熟谙音乐的人,曾考入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校深造。除了芭蕾舞剧外,他还创作过500多部芭蕾小品,《幻想圆舞曲》便是其中之一。芭蕾舞版中,脖颈秀长的女演员肩削腰细,个个若芙蕖出绿波,在舞曲的伴奏下,她们的舞姿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身躯轻盈鹤立,神态将飞而未翔,眼神顾盼生姿,堪称“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群舞造型垂丽万千,双人舞则叠璧生辉,而这一切又都因圆舞曲的美妙动听而辉光相照,增添异彩,愉悦观众之耳目,大大满足了翩翩之乐的欲望。
音乐
圆舞曲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