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
九州风土、人文风貌,诗词咏礼、高歌颂情……近日,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出品的兼具国风、国潮、国韵特色的咏歌汇《千年一声唱》启动全国首演。这台音乐会粹选时下广为传唱的中国风曲目,以时代语汇重新解读“风雅颂”。音乐会将中国传统文人墨客笔下的诗词歌赋,融合在古曲新声的旋律中,宛若在舞台上展开一幅纵览古今的画卷,带领观众窥见千百年笔墨沧桑,尽显国风格调。
近年来,国风音乐渐成流行之势。从各大综艺到各类舞台,再到影视剧配乐、游戏音乐等,中国风已经在音乐领域掀起一股潮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随着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积极主动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国风音乐也将在新的起点上获得新的发展,相关问题理应引起重视。
国风音乐的风是种什么“风”
提起中国风,人们会不由得想起《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也自然会对《东风破》《青花瓷》《双截棍》《龙拳》《霍元甲》《发如雪》等音乐作品津津乐道。那么,在音乐领域,中国风是种什么“风”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少见,既有从中国元素入手泛泛而谈的,也有从旋律、歌词、节奏、编曲、演唱等方面出发专业解读的。总之,国风音乐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这也为国风音乐的探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传统诗词歌赋的现代演绎,听到了古曲发新声,感受到了五声音阶、民族乐器的别样魅力。一批优秀国风音乐作品也受到了广大乐迷的追捧。
但是,随着国风从小众走向大众,跟风创作,打着“国风”旗号滥竽充数的情况也有所显现。比如在某些综艺节目中,一首歌中随意穿插两句诗词、戏腔或在乐队中加一件民族乐器,就号称中国风,最终却因使用不当贻笑大方,的确值得反思。我们不必苛求国风音乐完全复原古风、古曲,但是国风音乐的创作还是要遵循一些基本规范。在笔者看来,一是从古典诗词、经典古曲中寻求美学养料,无论是原貌呈现还是古词新唱、古曲新声,必须在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演绎,做到词为心声,言之有物,通过作品体现专业性;二是并非带有中国元素的音乐就叫国风音乐,这种元素不仅要有代表性,而且应当用得恰到好处,比如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古琴、箜篌、琵琶、马头琴等中华民族传统乐器,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诗词元素,昆曲、京剧、越剧、川剧、黄梅戏等戏曲元素,民族唱法、原生态唱法、格萨尔王式说唱等,要通过中国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国风音乐是包容性的,它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营养,也是专业性的,它遵循音乐创作基本规律,以融合体现音乐美感;国风音乐是传统的,它离不开古风、古韵的养分,也是现代的,它一直在寻求创新,探索更多可能性。
近年来,各领域对国风音乐或音乐中国风的探索,在多元化中体现出了高水准,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又回味无穷。比如歌手乌兰图雅创作的《昭君》《玉儿飞》《巾帼传奇》“巾帼英雄组歌”,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础,以百姓熟知、民间传诵不衰的巾帼传奇故事为内容,以流行音乐为载体,再现名留千古的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成功唤起了人们对巾帼英雄的崇敬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再如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连续举办五季以来,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在注重节目时代化表达的同时,又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不少原创国风音乐作品出圈,被观众收藏。
国风音乐为文化瑰宝添“新声”
今年9月,《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音乐会在京演出,主创团队把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化为音符,奉献了一场清新隽永、浪漫诗意的美学盛宴。现场既有古典高雅的管弦乐团,时尚、绚丽的电声乐队,更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大鼓、唢呐等全新融入;作曲家还别出心裁地运用了很多特殊的物理乐器,用水盆、雨棍模拟淅淅沥沥的春雨声,用风铃、鸟哨营造雨后的清凉幻境。随着四季流转,不同风格的十九段音乐,配合着一段段古典诗词,成就了一台既有融合又有创新的国风音乐盛宴。
无独有偶,前不久,交响音诗《千里江山》在沪世界首演,并开启全国巡演,陆续在多地音乐厅,用音符带领现场和线上观众在崇山峻岭、烟波浩渺间遨游,用音乐诠释千年文化瑰宝《千里江山图》穿越时空的魅力。交响音诗《千里江山》分六个乐章,其中每个乐章的标题和副标题都来自中国古典文学名句,通过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面对山水风景时的感受和哲思将中国哲学放进音符里,从不同侧面表现中国风采,展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由此,饱含中华民族意蕴的国乐之声,与成熟的交响乐创作技法结合,辅以中国经典诗词文本,营造出东方美学意境,带给广大观众别样的美的享受。
音乐艺术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良师益友,也是一个国家精神风貌的象征;音乐艺术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手段,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国风音乐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不断涌现的国风音乐作品,体现出创作者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断提升的国风音乐传播力,则表现出当代社会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
当下,国风音乐无疑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兼顾传统与新声仍是考验。
一方面,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风音乐最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孕育国风音乐的肥沃土壤。历史长河中多彩绚丽的宫廷音乐、意境深远的文人音乐、博大精深的民间音乐,以及经过大浪淘沙、千锤百炼而留存至今的经典民歌、曲艺、器乐等,也都赋予新生代国风音乐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和滋养。随着我国传统文化发掘与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广大音乐人将会获得更多更新的资源与养分,也会拥有更大的创作与发挥空间。因此,广大音乐人要善于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通过音乐创作转化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比如从二十四节气中寻找创作灵感,围绕三星堆文物写词编曲等,都取得了良好反响。
另一方面,国风音乐还要在关注时代变化、坚持为人民创作中,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音乐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它的性质决定着它以反映时代精神为使命,音乐作品内容、形式要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也要在创作中再现社会现实和情感体验。此外,人民需要音乐,音乐也需要人民。国风音乐同样要为人民抒怀、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写,比如在作品中融入耳熟能详的民歌旋律、融合部分流行曲风或结合舞台呈现的丰富性等,如此方能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国风音乐作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为音符走进人们心中。
(作者:崔锦兰,系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音乐
传统文化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