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这句话在现在的华夏大地已渐成流行语。近年来,随着上海、北京等46个城市强制垃圾分类驶入“快车道”,垃圾分类由“倡导”变为“要求”,已进入“硬约束时代”。“垃圾分类益处多,环境保护靠你我”,已成为社会共识。
垃圾分类细一点,健康生活多一点。垃圾分类不仅事关我们的生活环境,也是节约利用资源的大好事。但许多人还是“说归说,做归做”,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垃圾分类“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却是轻飘飘”。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做实做细,形成“长效机制”,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生根。特别是要善于总结我国垃圾分类20多年实践中涉及的很多问题,如垃圾分类标准、垃圾筒设置、垃圾投放时间、对居民垃圾分类进行奖励、二次分拣、前后端衔接、混合收运等,避免再走弯路。
众人一条分类心,垃圾也能变成金。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单位、企业等发挥统筹引领作用,也需要居委会、志愿者、行业机构等密切配合和主动参与。事实证明,生活垃圾分类做得好不好,与楼型、居民收入这些背景条件无关,只要完善基础设施、告知居民主体责任、安排好志愿者等精细化管理整体到位,垃圾分类效果都会有较大幅度提升。实行垃圾分类,重在调动各方参与,深度协同,形成治理合力。
垃圾分类一小步,文明习惯一大步。作为一场对全民生活理念进行重塑的“习惯革命”,垃圾分类的“温度”更重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远比一张分类告知书更能影响每家每户行为和意识的转变。对垃圾分类的宣传不仅要持续加大力度,还要入脑入心,从解决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开始,再到引导居民准确投放,倡导居民将垃圾分类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将人们一时兴起的“新鲜劲”“兴奋劲”转化为持久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真正实现“垃圾分类人人做,做好分类为人人”。
截至2019年底,我国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小区覆盖率已经接近70%;2020年以来,我国共新增成立了近4.6万家垃圾处理相关企业。随着垃圾分类在全国各地的“多点开花”、循序推进,“给垃圾分分类”不仅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还应在持之以恒的长期努力中真正扎下根,成为我们主动自觉的日常生活习惯,做到“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和谐社会因你美丽”。
垃圾分类
新时尚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街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