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旗下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三个快时尚品牌在各自的电商旗舰店发布闭店公告:自今年7月31日起,品牌线上商店将停止销售商品。实际上,这已不是今年第一次有品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早在今年3月,快时尚品牌MONKI就宣布关闭天猫官方旗舰店。品牌纷纷退出背后是否意味着快时尚在中国市场被抛弃?
全线退出
品牌闭店在即,消费者在享受着最后一波福利。记者登录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品牌旗舰店看到,每家旗舰店都在首页贴出闭店通知。同时,品牌们都在做关店前的最后促销。Pull&Bear一件原价159元的牛仔裤,折后仅需98元。记者注意到,一些商品已经出现断码现象。
消费者王女士对记者表示,自己被朋友告知品牌即将闭店的消息,就到天猫店铺看看是否有合适的商品淘两件。虽然质量一般,但花几十元买件T恤还算划得来。
值得注意的是,线上门店的关停也意味着上述三个品牌的全线退出。Bershka天猫旗舰店客服对记者表示,天猫官方旗舰店是Bershka中国目前唯一的网上商店。而对于Pull&Bear和Stradivarius这两个品牌,记者在查询中也未找到其他相关的品牌线上专属门店。在关闭线上店之前,去年年初,Inditex集团就已经宣布关闭上述三个品牌位于中国市场的线下门店,并计划在2021年年底完成所有闭店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至2019年,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在中国共关闭约50家门店。2019年Stradivarius的门店数量则是2016年的一半。
同质化严重
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品牌关店在网上也引发了网友的讨论。不少网友表示,这三个品牌价格亲民,关店挺可惜的。
记者注意到,Bershka、Pull&Bear、Stradivarius天猫官方旗舰店粉丝数分别为782万、649万、424万。那么,为何粉丝数尚可的品牌们选择关店?
时尚领域专家张培英对记者表示,这些快时尚品牌基础款服装占比较高,很难摆脱同质化困境。此外,虽然品牌价格亲民,但随着年轻人购买需求变高,质量差、风格太过廉价的服装已无法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时尚机构Thredup的报告显示,Z世代(指1995年—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受访者中有54%决定购买质量更高的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和上述三个品牌价格、定位差不多的欧美快时尚品牌也纷纷选择在不同渠道退出中国市场。
今年3月31日,H&M旗下的MONKI天猫官方旗舰店关闭。快时尚品牌NEW LOOK、Topshop、Old Navy等多家品牌也陆续退出中国市场。
业内普遍认为,中国服装消费市场已经从大众时代,进入品质多元化消费新时代。随着行业环境的变化和一些本土时尚品牌的崛起,同质化严重的品牌,处境会越来越艰难。
Inditex集团也表示,在中国线下商场仅保留旗下快时尚品牌Zara、中端品牌Massimo Dutti、内衣品牌Oysho和家居品牌Zara Home。
本土品牌迎新机
品牌纷纷退出背后是否意味着快时尚在中国市场被抛弃?
业内普遍认为,快时尚品牌的关店有其特殊性,但并不能代表快时尚在中国市场被抛弃了。
前瞻产业研究院在《中国服装行业产销需求与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中预计,到2023年,中国快时尚行业零售收入将保持年均17.6%的增速至5236亿元。张培英认为,中国快时尚市场规模足够大,未来仍有市场机遇。
记者也注意到,一些国际快时尚品牌仍选择加速扩张中国市场,还有已经退出中国市场的国际快时尚品牌宣布重回中国市场。今年6月底,快时尚品牌FOREVER 21在其微信公众号对外公开在中国的发售渠道,这也是该品牌第三次进入中国市场。
不仅国际快时尚品牌退出又进入,中国本土品牌也迎来发展机遇期。
张培英表示,如今的年轻人不再以穿国际品牌为追求,正呈现出不同的消费特征。他们更愿意购买国货品牌和国潮品牌。同时,本土品牌更懂中国消费者,竞争力会逐渐加强。
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2022年中国服饰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认为,随着消费者民族自信增强和年青一代消费群体崛起,消费者对国潮品牌的认可度有所提升。
记者在一些社交媒体上发现,李宁、太平鸟、回力、UR等国产品牌正被年青一代所认可,获得好评。“国潮当道,明星都在穿的回力买起来。”“太平鸟也能穿出高级感。”……
据悉,太平鸟天猫旗舰店粉丝数已达1121万,李宁官方网店粉丝数则达到2630万,远高于即将退出中国市场的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
有业内人士认为,本土快时尚品牌更懂新一代年轻人,同时品牌在电子商务、直播带货、数字营销等方面相较国际快时尚品牌更为敏锐。
不过业内人士也提醒,虽然中国品牌有机会,但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增长期,才可以把握这个市场。(记者陈晴)
快时尚
品牌
市场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